返回主站首页
把握地质工作新机遇 促进地勘经济大发展
来源: 202队 作者:叶强 编辑:李逸伦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 2022-06-21

发表平台:西部地质经济信息网

发表时间:2018年7月27日

党的十九大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前进方向,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破浪前进立起了新航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论断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以及党情国情社情的阶段性变化。毋庸置疑,我国地质工作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地质工作重点和对象发生了重大转移,传统地质工作思路和模式已难以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地质工作也将从以解决资源问题为主向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并重转型。面对新形势、新需求,如何准确把握地质工作迎来的新发展机遇,如何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如何在服务自然资源管理中找准位置,做出贡献。值得我们每一个地质人认真思考和探讨。

一、新时代地勘行业面临问题浅析

(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一是地勘行业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区域不平衡和结构不平衡。区域不平衡体现在(以四川省地矿局所属地勘单位为例):由于局属各单位的资源禀赋不同、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不同、地质工作程度不同等因素,导致同一省局下属地勘单位如成都地区、成都周边地区、攀西地区、川南地区、川西北地区的地质队之间的发展状况千差万别。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局属的这些综合性地质单位、专业性地勘单位、地勘企业等类型地勘单位之间由于专业技术力量差距悬殊,职工收入水平差异大,经济发展状况极不平衡。地勘单位的这种发展不平衡,还体现在同一地区的地勘单位之间,就比如成都地区的几个地质队如省地质测绘院、成都水文队、物探队他们之间,地勘经济发展成都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是结构不平衡:结构不平衡突出表现在地质勘查业收入结构与地勘资质类型上。这对于长期以地勘工作作为立足之本的地勘单位而言,彰显着结构的不匹配以及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局属29个地勘单位,由于其主攻方向不同,造成其地勘收入呈现几百万、几千万、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的巨大差异;虽然地质勘查资质已于2017 年9 月正式取消,但之前形成的资质类型结构也可反映出行业发展的不平衡。有的单位国土、建设、环保等各个系统的资质齐全几十个,有的单位资质单一市场竞争力微乎其微。

(二)、地勘行业发展的不充分。

地勘行业发展的不充分,就是行业发展中的短板,主要表现在:转型升级不充分、市场建设不充分、诚信体系不充分。

转型升级不充分具体表现在:严峻的外部环境,失衡的工作结构,趋同的供给能力,倒逼地勘行业在结构调整以及战略转型上做文章,进行转型升级的探索尝试。如拓展“大地质”服务领域、整合队伍布局、融合高新技术等,但就转型升级的持续性和层次性而言,仍处于量变的初级阶段,只是在个别单位有着较为突出的探索,未形成以点带面、从线到面,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工作格局。

市场建设不充分具体表现在:广义的勘查市场,既包括矿业权两级交易市场,也包括从矿业权中衍生出的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等。但目前矿业权流动性差、市场竞争不充分、有偿使用制度欠合理、勘查投资主体匮乏、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上市融资门槛高等问题阻碍了勘查市场的发展完善,这需要结合矿产勘查“三高一长”的特点,从制度上进行顶层设计,完善矿业权出让和流转制度,试点探索矿产勘查资本市场建设。

诚信体系不充分具体表现在:目前局属各地勘单位地勘市场的各方主体和每一个环节仍存在着程度不一的失信现象,如地质资料不实、勘查数据作假等现象在矿业权交易和地质勘查中屡见不鲜,特别是一些没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兄弟单位(指挂靠作业或协作单位)的诚信缺失问题更为突出。尽管这些年来省局主管部门和局属地勘单位自身在诚信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并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但总体来说,地勘行业诚信体制的基础还很薄弱,诚信道德规范和诚信制度基础建设还不能适应和满足地勘行业市场化发展的需要。

(三)、发展方式陈旧的问题。

我国地勘行业自1979 年开始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在体制方面进展较快,从专业化改组的地探分离、属地化管理的“公商分离”发展,到目前分类改革的事企分离阶段。而在机制方面改革较为缓慢,普遍按照“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总体思路,调整地勘单位产业结构,局属各地勘单位初步形成地质找矿、地质市场、多种经营、学校医院的四大产业格局,即使在1999 年地勘单位属地化、初步实行企业化经营方式之后,也没有脱离传统的思路模式。一是工勘施工弊端凸显:目前地勘单位大多涉及工勘施工领域,这一领域一般为传统地质业的延伸与发展,地勘单位在工程勘察与基础施工方面有着先天的技术优势,比较容易站稳脚跟,这使得众多地勘单位成为本地区工勘施工领域的中坚力量, 占有着较高的市场份额。工勘施工在地勘单位多种经营初期起到了发展基石作用,其项目多、周期短、潜力大等特点,有利于维持刚性的工作队伍规模。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工勘施工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如工程款不能正常支付、利润率非常低、市场经营管理手段不规范、恶性低价竞争时有出现等;加之事企分离的要求进一步落实,事业体制内职工的双重身份严重影响着建筑类资质申报,工勘施工已沦为地勘单位发展的“鸡肋”。

二是“打工经济”不可持续。地勘单位经历了“黄金十年”的快速发展,单位规模、人均收入、基地建设都得到明显的改善。但这种发展多是以被动式、委托式的承揽项目为主要基础的,同质化竞争、缺少持续稳定的项目来源,使得地勘单位抵御市场波动风险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非常脆弱。

因此,地勘单位应主动迎合需求,在供给上多想思路、多做文章,努力调整业务结构以符合需求的发展趋势,而不是一味等待类似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等专项任务的出台,化被动为主动,才不会错失发展良机。

三是地质找矿持续低迷未见好转。地质找矿“L”型的经济走势并未改变,从历史的产业兴亡替废经验和当下以信息经济为主导、智慧生活为方向的宏观经济趋势,很难判定传统矿业经济有较快复苏的可能。从市场数据看,地质找矿国家社会投入极少,目前的投入是上一轮冲动的善后,不是追求新的发现,所以其情绪是敷衍的,是势头是向弱的。

四是地质延伸产业发展、新经济成分占比明显不足。传统的地质市场模式导致很多地勘单位生产结构矛盾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新的市场未开发、未涉足甚至可以说缺失。迄今为止,很多地勘单位依然尚未涉足到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和农业地球化学调查、旅游地质、城市地质、城市管网监测、水环境的监测、土环境的监测、大气环境评价等新兴项目;另一方面:传统的市场在收缩。地质技术服务大幅下降,国体矿山勘查工作严重萎缩。由于市场开发不足,导致一些地勘单位在拓展地质服务新领域诸如市政建设、水利水电、交通能源、土地整治、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等新经济成分中占比很少。

二、新时代促进地勘经济大发展应对措施

树立新理念,明确新任务。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是地勘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伴随其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政策上将越来越突出国土空间生态功能,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逐渐提高。要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全面提升自然资源综合调查能力、支撑服务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的能力、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能力。准确把握地质调查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需求,深入学习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如何在土、矿、水、林、草、湿地等多门类自然资源调查,以及生态修复技术支撑中发挥重要作用。

优化业务布局,明确业务定位。要紧扣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生态保护修复等对地质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加快推进地质调查工作理念转变和业务布局与人才结构调整优化,努力成为多门类自然资源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权威数据的主要提供者,成为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支撑者,成为我国地质行业转型发展的示范引领者。

坚持全面创新,推动转型发展。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细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现阶段呈现的新特点。新常态下,必须加快从数量型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率型发展方式转变。转型升级要“以质为先”。转变地勘行业发展方式,以质量为先代替体量为主的发展思路,其实质就是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是表示需求不再重要。一是要坚持推动地质工作高质量的发展,作为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我们的地质工作如何按照中央要求由高速发展、规模发展走向高质量发展。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命题。我们的地质工作面临着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要按照干一个工程,树立一座丰碑,要向质量效益进军,要向先进对标。二是准确把握融入到各级党委的中心工作中,我们才能发挥我们的生命力和价值。怎样精准融入到各级党委的中心工作中是我们局党委、队党委班子首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和出发点。我们就是要坚持为工业找矿,为产业和民生服务作为我们工作的基点。按照这两个方面的基点来做好。三是要确立好合理的发展目标,来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人均收入水平不能低于去年。咬定目标不放松,凝聚全队的力量去完成目标任务。

加大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力度。推进地质工作对象、领域、内容、手段、成果和主体的转变,形成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核心的现代化地质工作体系,提升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和关键地球科学问题的能力,推动地质工作高质量发展。    

强化服务自然资源的能力。 “三深一土”科技发展规划、美丽四川建设、环境治理、节能环保、脱贫攻坚等政策里面就蕴含着我们地勘单位的机遇。由单一性服务向多元化服务转变,涉及农业、旅游、环境保护相关产业,市政建设、水利水电、交通能源等基础建设,地质灾害、土地质量工程、土地整治等民生领域,矿政管理与国土管理(自然资源登记、不动产登记、土地调查等)管理服务。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并驾齐驱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增建自然保护区,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生境,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根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加快长江各支流及城市污水的治理;加强矿产资源管理。既要科学开发资源,又要切实保护资源,合理利用资源,防止在矿产资源开发中造成新的污染和对环境的破坏;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等方面立足宜宾、深耕细做,坚决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务实推进,争取更多的高质量地质服务工作。

精心布置和落实好“地质+”的各项工作,把地质工作融入到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按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是把地质工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寻找战略性、产业性矿产资源。城市化建设中城市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地质工作怎样为城市发展提供坚强的地质支撑。海绵城市的建设,地下水的检测、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等等,比如农业地质工作、民生工程等等都需要地质工作者去书写新的答卷。在地质灾害治理中,没人能取代四川省地矿局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重任,所有标志性的工程都是我们完成的。我们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和老百姓的生命财产保障作出了我们新时代地质人的贡献。地质工作者在美丽四川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所以我们提出了绿色地矿的建设。在新时期提出以大地质观、以新发展理念来引领,来促进地质工作的专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跨越发展,提出了“地质+”战略工作思路。

始终围绕“五个地矿”建设目标来推进工作。“五个地矿”是四川省地矿局党委为地勘单位转型升级量身定作的,在广大干部职工中业已形成共识,要进一步入脑及心,见行动,落实到具体工作、具体市场、具体项目上。一是要在准确把握地质调查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需求,深入学习研究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如何在土地、矿产、水、森林、草地、湿地等多门类自然资源调查以及生态修复技术支撑中发挥重要作用。全力践行“为工业找矿,为产业和民生服务”工作基调。二是集中力量抓好人才队伍的建设。人才立局科技强队,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根据新时代对地质工作发展的需要来引进人才。勘探也是技术,也需要创新。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三是抓好装备设备的提升。四是要做好创新研发。创新研发不是简单的技术运用。技术要有创新研发和能力提升。要做好地质实用技术的创新研发。五是抓好经营能力的提升。要培养经营管理人才提升市场开拓能力。六是抓好学习型队伍和学习型团队的建设。学习提升能力,提升管理水平,提升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