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首页
中层干部作风建设多角度思考
来源: 135队 作者:秦雷 编辑:李逸伦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 2022-06-21

发表平台:省煤田地质局政研会论文集

发表时间:2021年

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影响。而作风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推动党建工作的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月11日中共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目前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阻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大敌。不仅如此,党员作风是人民群众评价、监督党员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人民群众观察评价党风政风最为直观的晴雨表。

作风建设以上率下,重抓“关键少数派”,以点带面,但只抓“车头”而忽略了“车厢”质量,就会导致车子整体带不动、速度慢,“翻车”的情况更是在所难免。地勘单位中层干部队伍,是单位发展的骨干、关键力量,是整个单位把决策计划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推动者、实践者,如果这一层级的作风有问题,就会形成“破窗效应”,不仅败坏政治生态,更加破坏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大局;会使那些低头务实、踏实能干的干部寒心,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从而彻底败坏党员干部的形象,使单位整体风气败坏、腐败。

一、“庸懒散浮拖”严重侵蚀基层干部队伍

(一)“拖星”干部拖垮基层

“拖星”是一些地方造出的一个新词,专指一些办事拖拉、推诿扯皮、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办事难以成为个别单位个别部门的常态,负责人一套“太极”打得风生水起,职工按照“相关指示”绕了一圈,最终还是绕回到原地;个别干部不尽职不履职的情况成为常态,一个本来可以半小时办完的事情,硬是拖成了为期几个月甚至半年的“重点工程”;并且这类干部难以接受意见建议,全无责任担当,只听上级领导安排,领导不安排就不做,即使是职责所在也不行。

(二)“戏精”干部“装”出境界

口号喊得响、干事轻飘飘,工作“装积极”、实际零成效,工作中只走上层领导路线,不下基层,不走群众路线,同事面前“官威”极大且目中无人,“让领导满意”成为他们的准则。

(三)干部“转包”套路多

干部对于工作“挑肥拣瘦”,对于上级安排的工作只挑简单、易做、速成的,难做的一股脑的“转包”到下级或其他部门,当下级如果有问题需要请教的时候,干部却是一问三不知,并且具体怎么做、如何干,自己完全不参与、不在乎;自己在工作中成了“局外人”“旁观者”,不仅没有参与到工作之中,甚至下级人员具体在做什么工作,做到什么程度自己也是全然不知。在全民抗疫期间,各地有多位干部因为此类问题直接免职、“下课”,这给各个岗位上的干部敲响了警钟。

通过以上的种种算是作风问题的一角,不管是干部的“拖”“装”“甩”在职工群众中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这样的干部不仅不能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搭接桥梁,更是在党和人民之间竖起了一道巨大的城墙,使群众怨声载道,也失去了党员干部带领职工干事创业的表率和带头作用;长期以往,不仅留下了极其恶劣的形象,更使党员干部队伍抹黑、失信,更形成了贪腐的温床,使全面从严治党大局功亏一篑,扭曲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二、透过原因看本质,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介于各种工作作风不实的情况,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主观原因

1.思想动摇、党性不稳。作风问题根本上是党性问题、思想问题,是由于思想上政治上不清醒造成的。作风反映的是形象和素质,体现的是党性,党性的不稳和缺失和思想滑坡是造成个人作风变质的关键。

2.担当责任意识不够。没有树立干净忠诚担当的意识,遇到难题逃避推责,工作中为难情绪严重,不愿下深水、做研究、搞调研,甚至连基层运转的规律都不了解。

3.缺乏规矩意识。心中总是存在投机意识,在工作中存在侥幸心理,没有树立牢固的规矩意识和法纪意识;即使有制度也不愿执行,有章程也不照办,把制度、章程束之高阁,长期采用不规范的行为开展工作,按照“惯性思维”一直延续,在错误的道路上已经麻木。

(二)客观原因

1.制度建设用力不均,部分单位制度建设只重视建立,不重视执行,制度分类不科学,难以操作且实用性不高,反而难以起到用制度来定性、定型的目的。

2.自身定位模糊、不清晰,缺乏专业素质。部分干部由于不是专业出身,在岗工作上又不愿深入研究提升能力,只能按照以往的工作模式生搬硬套,难以干出成效;甚至觉得目前的岗位只是一个过渡,不愿在过渡岗位上花力气,下功夫。

三、多角度、多层级强化基层干部作风建设

(一)强化理想信念,提升中层干部个人综合素质

1.强化理想信念,夯实责任担当

强化党员的党性教育是首要的任务,这是根本的工作;“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作风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世界观、人生观、政绩观严重变形出的问题,更是党性信念出了问题;基层干部不能只当上级的“传声筒”,越是面对基层的工作,就越要俯下身子到一线去,在充分吸纳基层意见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意见和决策,落实好领导干部的担当作为。但在处理基层工作问题的时候要留足空间和保障,充分信任基层,在工作出现问题的时候把好舵管好方向。

2.提高负责人的综合素质

这种情况在机关部门较为常见,机关基层干部的专业比较繁杂,很多部门负责人都是地勘专业技术人员转调到机关各岗位。首先要明确的是部门管理人不一定要相关专业的人员担任,其他专业人员同样可以胜任得很好;但个别部门负责人以及干部由于不是相关专业人员,对于该岗位的业务本身就不熟悉,加之自身也没有提升专业素质的意愿,造成了根本没有能力且没有意愿参与部门相关工作,使得自身成了典型的“传声筒”“甩手掌柜”;专业技能的提升,可以从专业技术上有效的提升部门工作效率和质量,由于部门负责人专业精通,在部门中起到了带头表率,不仅在工作质量上把了关,也减轻了上级领导的工作强度;客观上避免了干部“甩手、观望”、不担当的工作常态,在部门中要让负责人成为“专家”,这更是作为部门负责人的必备素质之一。

(二)强化干部德行教育,规范干部行为

孟子曰:“是以唯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者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可见在选拔任用干部时,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德行品德是比才能更加重要的指标,特别是在“狼性文化”“机会主义”“能人经济”肆无忌惮“流行”的时候,具有优良德行的干部就更加弥足珍贵。

干部的品德教育应该是融入在日常的工作中,与构建“三不”机制有机融合,在加强党纪法规教育的同时,加大廉政文化的体现,特别是在企业文化中主动加入廉政文化,根植在党员干部心中,坚持不懈,任重道远。

1.严肃坚决纠正不规范的行为

部分干部经营管理能力很强,也为单位的经营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其中部分程序涉及到一些违规的行为,由于做出了业绩,其干部本人却不以为然,觉得只要有成绩一切都可以摒弃,甚至把逾越规则当成一种炫耀的资本和能力的体现;这样的思想和价值观本身就十分危险,这种情况虽然短时间内会有效果,但风险极大,常言道:“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一旦出了问题就是大问题。面对不规范的行为,党委、纪委及纪检部门应严肃对待,决不能以功抵过,更不能默认违规,要毫不犹豫、坚决严肃的进行指出并处理,强化规范经营,不能有丝毫的侥幸。

2.从上而下、强化正向价值观引导

以德为先,从上而下,单位领导层首先要重视以德为先,树立清醒正直的价值观,不以经营成败、短期效益论英雄,在行动上推动规范经营,德才兼备;加强顺向引导,主动推出一批德才兼备的先进党员干部,做好示范榜样,同时强化家风教育,推崇家训家规;同时要打击反面典型,加强典型违规案件的曝光力度,刀刃向内,加大违规的成本,见血见红,强化专项整治,真正树立良好的风气。

(三)以职工群众监督为基础,构建逗硬且有实效的监督体系

基层党员干部作风且党风廉政建设效果一般,党风廉政建设、作风建设每年都在做,但问题一直都在出。总体来讲,特别是作风问题,有极大的隐蔽性,违反的成本又低,更是助长了歪风邪气的滋生。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构建的监督体系仍是比较薄弱,完善党内监督体系、落实监督责任的任务十分紧迫。

1.强化职工群众监督的力度和作用

从《关于构建齐抓共管监督体系的意见》中可以看出,党内监督、纪委专职专责监督、职能部门职能监督、机关支部联系监督、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日常监督、职工群众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和巡视巡察审计监督等构成了系统的监督体系,按理说监督工作应该比较完整和具体,但效果一直不理想,这其中必定存在一些问题。目前看来,由于现行的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上级监督下级太远,同级监督同级太软,下级监督上级太难的问题成为常态,其突出的问题也包括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严重削弱了监督的权威性,并且弱化了监督的职能。

通过反复证明和研究,监督力度最强且最有效果的群体还非职工群众莫属;特别是面对基层干部的作风和党风廉政建设来讲,职工群众作为监督主体也更有效果,也具有更好的威慑力。

2.职工群众监督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职工群众作为监督主要力量虽然效果较明显,但必须注意几个关键的问题;1.赋予职工群众监督的广度和深度;作为监督主体的职工群众其优势在于有极大的广度和深度,这是其具有的特点;监督权利一定要切实赋能到全体职工群众身上,杜绝走过场、装样子,这样才能下深水、广覆盖,起到威慑作用;2.严格建立职工群众监督的“绿色通道”;这是比较重要且关键的环节,“绿色通道”的作用不仅能让监督的信息直达纪委、纪检部门,更能保证其职工的隐私;这里有个案例可供参考: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为了强化职工群众监督职能,整治公司腐败、作风问题,在公司设立了无数个“作风建设投诉箱”,甚至在厕所都设立投诉箱,职工群众可以任何时候去投诉相关的作风、腐败问题。这样既保障职工隐私的同时又可以最大限度地收集相关问题。3.强化职工监督意识;监督的难点还在于相关问题收集难度大,职工群众作为监督工作的有效载体,在面对明显作风、腐败问题时,不能坐以待毙,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从根本上提升其监督的意识和责任,明确监督的对象,监督的方式(①职工代表大会②党务政务公示公开③征求意见④来信来访等),强调监督的责任等,提高政治意识。

(四)强化制度建设的完整性

制度的建立作为作风、党风、反腐败工作的落实,有着定性、定型的作用,具有把各类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操作的关键步骤,但是目前制度的建设工作虽然看上去“成效显著”,但实际发挥的作用有限。部分单位的制度少则几十条,多则上百条,但反而没有产生有序规范的效果,无法发挥制度的落实效果,形成“中梗阻”。

1.深入基层搞调研,科学合理建制度

在制度建设过程中确实下了很多功夫,但问题也很多,部分单位只关注了制度是否能出台,却没有科学规划分类制度的作用和制度制定后的实际用途。特别是在巡视整改期间,由于需要建立相关制度来作为落实,很多单位为了过“关”就建立了十分多相对应的制度,很多制度操作性和可用性并不强,有些甚至还牛头不对马嘴。这样的“门面”工程并不少见,不仅没有起到任何强化管理的作用,反而增加了基层的负担。

下基层、强调研。制度的制定不在于多,关键在于能否结合实际发挥其作用。在制度“废改立”的过程中,应该重点突出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以及实用性。要深入基层,强化调研,只有从基层调研中才能明确其制度是否合理适用,才能真正了解顽疾所在,也才能对症下药,深入调研是确定制度是否合理的关键,而不是想当然的觉得哪些制度有用,哪些没有用。

2.要下决心落实制度的执行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也是制度能保障其作用的关键所在,这已经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实事,更是被长期、反复强调的实事。之所以党风廉政建设效果差、作风问题突出,还是责任落实和制度执行不到位。《关于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的意见》中,在“建立健全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中”的全部十二条意见基本上都与制度执行有关,由此可见制度的执行是构建不能腐的核心机制;强化制度的执行是改善形式主义的重中之重,更是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的重中之重。

(五)理清岗位职责,强化科学评判,充分给予岗位压力

1.强化岗位职责,科学合理分工

部分党员干部作风不实,另一个客观原因为岗位职责不清晰,分工较为混乱造成。由于部门负责人对于部门工作研究有限,定性不清,特别是工作缺少合理科学的安排和分类,负责人统筹协调能力较弱,部门的干部工作衔接混乱,各个干部都是自顾自地开展工作,部门干部各扫门前雪的现象严重,没有统一有效的整合资源推动工作,基层的职工工作开展得更是混乱不堪,形成了基层“忙的忙死、闲的闲死”的现象。

科学合理地进行内部分工,首先要求领导干部要深入地研究各项工作任务的具体流程和关键点,做到心有定数,必要的时候做好详细的工作分解计划和安排,限定完成时间,中途定期检查工作进展情况,有效保障工作质量。

基层工作的安排也需要“分类管理,因材施教”,任何工作想要完成得好绝不是随便抓个人就可以的,哪些人擅长做哪些事,这是部门干部必须要掌握的“技能”;要求职工“啥都会”“啥都干”并且要求职工综合全面发展的思路从实践上有问题,任何一个职工有擅长和不擅长的地方,领导干部只有将合适的人安排干适合的工作,充分发挥职工之长处,这样效率最高,效果最好。如果要让职工样样精通终究是不现实的,安排工作随机性太强更是不科学的体现。

2.压实压紧机关干部考核

各实体部门及部门负责人的考核和评价有民主评测和业绩作为依据,但是机关部门负责人的考核由于没有具体的指标,就只有民主评测来评价。而民主评测通常是通过述职述廉作为依据,由此可见机关部门负责人述职述廉的重要性,这甚至是民主评测的“唯一”依据。面对“唯一”依据的述职述廉,各单位应给予更高的重视和要求,特别是述职述廉中应杜绝官场假大空,有些看似说得头头是道,听下来却是套话多于实际,没有实事求是,难以看出成绩。

3.建立“3+”考评机制

综上所述,建立科学的考核干部机制尤为重要,个人认为可以建立民主评测+计划工作完成度+目标责任书落实情况的考评机制。

强化民主评测的效能。民主评测机制是目前比较公平的考评方式,继续沿用即可,只是在选择考评人员是应更加科学合理,兼顾民主的特性,职工代表的比例应该增加,使其更加合理。

增强计划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完成性。计划工作完成度就是已完工作对照上一年的工作计划后核实其完成情况;这样,上一年的计划就不能乱定,在拟定计划之前,就倒逼负责人要科学调研,合理规划,使计划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必要的时候可以把未来的工作计划在一定范围内公示,接受群众职工的监督,促进部门、实体履职尽责,真正做到有效发展。

切实发挥好责任书的履职效果。每年年初各单位会签订大量的目标责任书(党建暨党风廉政、经营工作、安全责任书等);虽然责任书年年都在签,可能部分干部连目标责任书的内容都没有看过,这样的责任书签得再多也无用。应更加科学合理地签订责任书,强化其落实预防的效果,年初签订年底兑现,逐条考核,机关实体都适用,强化和利用好责任书的考核效能,规范管理签订的形式,突出其实际效能。

综上所述,“3+”考评机制有效弥补了机关干部评价佐证不足的问题,更加科学合理地发挥了考评的效果,真正让那些虽然看上去“光鲜亮丽”的干部无处遁形。起到了正风肃纪的效果。

任重道远需策马,风正潮平好扬帆,道阻且长,行则必至,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的发展必将在不断自我净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作风问题是一个长期且具有顽固性的问题,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必然还有很多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值得探索和尝试,实践出真理,探索无止境,在煤田改革的大势推动下,作风建设必将成为推动改革发展最为重要的环节,助力全局全面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