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首页
浅析如何能在基层更好的运转制度执行管理
来源: 135队 作者:秦雷 编辑:李逸伦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 2022-06-21

发表平台:省煤田地质局政研会论文集

发表时间:2020年

前言

在2020年局工作报告中提出,全局应完善制度体系,强化制度执行,推动规范管理再上新台阶。明确了“抓两头,带中间”和“两手抓”的规范管理思路,这无疑明确了在2020年及未来全局管理中,制度管理需要更加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各类制度从建立到执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建立的制度是否实用、有效是制度建立的初衷,但这只能算制度管理工作的一部分。而决定该制度是否能真正发挥其作用,是否能带动单位健康稳定的发展,能否有效可行的执行,更是制度管理的重点工作。

基层制度的执行效果不佳一直是制度管理中的“痛点”,目前虽然有长足进步,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反映出制度在建立后存在部分执行脱节从而产生制度无法达到预期,致使某些制度的作用无法发挥。其实可以看出,但凡基层能执行流畅且长期能贯彻的制度,才能算是真正有效、有用的制度,本文就从基层中如何能更好地运转好制度执行管理进行讨论,希望在制度建设的漫长道路中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有不足之处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基层制度的执行效果直接影响单位制度整体运行效果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层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明确在2021年建党100周年的时候,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为推动规范管理更上新台阶,近年来一三五队通过制度建设取得了优异成效,注重“防+控”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制度的管理和执行。特别是《内部控制手册》的建立,更加奠定了全队科学、依规的运管模式,能下决心采用有效、实用的制度开展一系列的相关工作。一三五队以先进、实用、简单、量化、可操作来作为标准,经过多年废改立的工作,目前延用类制度110项,2020年最新修订类制度7项,即将废除类制度4项,拟新建类制度12项。把以上制度再按执行内容进行分类,目前延用的安全、质量、部分财务管理、党建及党风廉政建设等直接涉及基层一线类的制度总计有78项,占全部延用类制度67%。由此可见单位一半以上的制度都直接或间接涉及基层管理,占据了单位全部制度的大半壁江山。可以看出,基层、项目上制度执行的好坏,直接能决定单位整体制度运行的水平,并且在这67%的制度中,其中又有85%左右的制度直接涉及项目的质量和安全,这更是作为一个技术型单位稳固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如果说上层制度决定单位发展的方向,基层制度就决定单位是否能稳健的朝该方向前行的有力保障。

二、强化制度执行力,重在突破“两个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中全会强调“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目前单位管理部分习惯用个人信任代替了管理和监督,制度执行也存在缺陷,这样就难以形成以制度来约束,以制度来管理的局面。

(一)制度执行力弱,部分制度成“空架子”

通过“面心实”“走基层”以及定期不定期开展的野外项目监督检查,总是可以发现一些安全、质量方面的问题。有些问题,出现的频率还比较高,甚至有些项目在同一个问题上多次被检查出来。如部分项目缺乏警示标志,安全生产档案管理不规范,各级安全检查落实不到位等问题都是在《安全检查管理制度》《警示标志和安全防护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档案管理制度》上都明确要严格执行的。然而个别项目在制度的执行力度上总是“缺斤少两”,导致存在隐患。基层项目的正常安全的运行,肯定不是靠一次、两次甚至是无数次的检查来保障的,更多地还是需要基层项目严格的按各类制度执行来落实,以至于项目的安全、质量才能保障。由此可见,至少在基层个别项目上,制度架空,制度执行不力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些情况将直接影响项目的整体质量和安全,这将带来极大隐患。

2019年局党建考核工作已经完毕,但整个过程中发现的各类问题应该深入思考。比较突出的是各基层党支部在各类党建制度执行方面存在不规范,我队涉及基层党建制度包括如支部建设、谈心谈话、党费管理、党员积分制管理、支部党建考核等制度粗略算也有20多项。然而各基层党支部对于大部分涉及党建方面的制度执行欠缺,甚至部分党支部对于很多制度更是了解甚少,更谈不上执行和落实。有规不依,有制度难执行的问题也较为普遍,这对于基层党支部的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更是难以形成。

(二)通过突破“两个维度”,提高基层制度执行力

1.维度一:把好制度建立关,从源头进行优化

源头优化,从调研做起。基层制度的建立之初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开展详尽调研。一些制度实际上难以真正发挥相应的作用,最为主要的原因是与单位、基层实际没有结合。即使这样的基层制度制定得再完美,每个环节都设计的环环相扣,但当基层的人力和物力根本无法支撑该制度的运行时,这本身对于基层的发展就没有意义。所以做好调研尤为重要,在制度拟建的阶段要经过严格规范地调研,做到最大范围地收集资料,尽可能的结合单位的发展规模,考虑好执行成本,了解清楚基层运转模式、知晓面临的执行环境、对于执行中的弱势和强势面都必须有清晰地认识。

源头优化,基层制度实要突出实操性。制度的建立是一个严谨且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的事情十分繁多,但制度的建立,特别是基层制度的建立最为主要的作用就是要有比较好的实操性,这是作为基层制度必不可少的要点之一。但制度的执行只有实操性也是不完整的,还必须结合单位的战略目标,任务要求进行制定,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单位的整体发展。所以在基层制度制定方面可以采用由领导者制定出最核心的部分,也就是制度制定的目的和要求,以及想要达到的效果。而具体的操作过程应当由执行者来制定。这样即能保证制度执行的方向,又能体现制度的实操性。

2.维度二:强化领导带头作用,分层次做好制度执行

在执行力这个问题上,最为主要的因素还是人的因素。执行者对制度不了解,不重视、执行的自觉性不强是比较主要的原因。经调查发现,越是基层,制度的执行力度和效果就愈发弱化,分析其原因主要归结于两点:一是领导干部领导力较弱导致。所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制度的执行力度也是同样的道理,领导干部在各类制度的执行力度和重视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制度执行效果的好坏。只有领导干部起到带头作用,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干部职工增强制度自信,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基层职工也才能更好地把各项制度落实到位。领导干部因为格局意识、站位比一般基层职工要高,思考问题的重点与基层职工有所不同,所以在基层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把握好制度执行的关键所在,也就能更好地把各项制度准确的引导职工执行到位。领导干部还需要做好制度信息传递、解释、制度具体内容细化等一系列工作,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二是制度执行应分层次执行。基层要求的每一个制度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只有制度中的每一项要求能准确的执行下去,该制度才能发挥效果。由于很多基层制度包含的内容复杂,工作量较大,所以在实施起来确实很有难度;更是由于基层人力资源较少,资源紧张,所以制度的执行流程总是不能完整。所以基层制度的执行更应该讲究层次,必须先把关键的、紧急的要求务必先严格执行到位,然后再执行非关键的内容和工作,这样在制度执行上既能保证所有制度都能执行,也能合理地分配人力和资源。

强化制度执行是基层制度能够发挥作用的关键,我们要巩固好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实践检验的各项制度,不打折扣、不加选择、不搞变通地执行到位。也要加强制度执行中的监督问责,以执行人为突破口,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制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真正使制度成为规范管理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位的有效工具。

三、强化制度执行流程动态管理,减少执行过程风险,重点把握好“三个关键”

在制度流程执行的过程中,确保流程每个环节工作执行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整个流程的执行效果。而且每个环节的工作,都会影响到后续流程执行效果和流程最终执行力。如果前道执行流程没有管理好,到了后面发现出错,有可能还可以补救,但成本必然很高,但更多时候连补救的机会都没有,这就会给单位造成极大的损失。目前单位在评价制度流程执行的好坏方面,往往还是从最终的结果来判断,然而整个过程中存在多少隐患也难以知晓,所以制度执行流程的动态管理就尤为重要,重点可把握好“三个关键”。

(一)关键一:主动深入调查制度执行流程,发挥事前纠偏的作用

基层制度的执行如果可以打个比方,就如本来要求一天需要擦2遍桌子,但执行者却只擦了1遍,可能短时间内效果看起来差不多,但时间一久就会有明显的差异。再如项目部出现质量、安全事故的时候的上报制度,早报一个小时和晚报一个小时有时候就是天差地别,个别执行者常说:制度执行“只要不出事,一切都好说”,这表明在某些执行者的意识中存在轻流程重结果的思想,可见虽然制度是严格规定的,但执行起来却是因人而异,偏差巨大,其中的隐患可谓是巨大。

由此可见,要真正的找出在制度执行,特别是基层制度执行流程中的种种问题,进行制度流程的主动调查就很有必要,这也是主动进行调查的目的所在。这就如破案一样,想要这些问题自己浮出水面很不容易,而且只看结果也许不一定能得到真相,主动调查的目的是寻找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偏差,然后进行深入挖掘,找出症结所在,从而进行纠偏,最终达到减少风险的效果。此时可发挥基层党支部谈心谈话的作用,主动积极地建立一个沟通的平台,从问题入手,寻找原因,目的不是处罚职工过失,重点是在寻找问题,从而纠偏不当的操作流程,以至于在没有导致严重的结果出现之前进行纠正,从而改进整个制度执行的效果。

(二)关键二:强化对各部门之间协同配合的管理

在基层制度执行的流程中常常发现,如果只需要单独一个实体(部门)去执行,可能过程还算顺利并且能较好完成。但如果涉及多个部门之间的配合执行,往往制度执行力度就会打折扣,并且经常效果不佳。然而在整个单位中,特别是人数大于100人的单位中,这样的制度往往还比较常见。这类制度也是需要动态监管的重要部分。

面对这类制度的执行应事先做好责任划分,应重点要分工明确,在制度执行上,必须明确各部门(实体)自身的职责范围。并同时分清楚哪些执行内容属于部门之间协作的范畴,哪些是需要独立完成的,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执行相关制度。同时应在部门(实体)之间强化合作的观念,做好执行过程中的配合工作,明确部门职能定位,而不只是单单强调自己部门(实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要协调各部门(实体)之间的目标,最后有效的把各个部门(实体)的阶段目标与最终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执行。

重点也要对制度执行的流程进行有效管理,突出单位在业务上的专业指导和制度执行监督。特别是在各部门(实体)对各自责任内的制度的完成度进行评估和管理,要明确各个部门(实体)对于相关制度的执行是不是在要求的时间和规范内进行的,积极主动深入职能部门指导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召集各部门(实体)关于制度执行的负责人进行集中讨论,彻底发挥“四种形态”达到红脸出汗的效果,重点在畅所欲言,重点在发现问题,然后利用讨论出的问题进行因果分析,达到优化制度执行流程的目的

(三)关键三:制度流程动态反馈应做到“三化”

制度的建设与执行肯定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过程,好的制度流程是需要一个长期改进、反馈和磨合的。一三五队在2020年元月试行《内控制度手册》以来已经有数月,然而在新制度流程执行过程中,个别流程由于各种原因总是不能按照制度要求的程序执行完成,并且在执行的过程中常常有“变通”执行的情况,这样不仅整个制度流程会加大风险,甚至会影响其他职工的工作节奏,做出负面的引导,拖累团队的执行效果。

新的制度流程肯定会出现很多问题,但无论流程是否合理,都应该要先进行“三化”,即“先僵化,后固化、再优化”,而不是一味地收到反馈信息就进行调整更改执行流程。“三化”的主要目的是要把职工从一个比较随意自由的工作方式进行规范和改变,只有通过先“僵化”去强化职工按新的流程执行,职工才会逐渐将流程执行变成一种工作习惯,这就达到了“固化”的目的,在“固化”的基础上再通过反馈的各类问题对流程进行优化,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制度流程的效力。

四、深化制度执行管理效能,兼顾构建执行文化力与提升职工素质的作用

制度的设立是强化管理的一种手段,目的是让单位能够正常稳固的运行。但在做好管理任务的同时还应兼顾深化效能,包括构建执行文化力以及提高单位职工综合素质的目的。只有通过综合能力的提升才能真正提升组织的能力,让被动执行变成主动执行,才能真正促进单位高质量发展。

(一)在制度执行中构建执行文化力

制度的有效执行是管理水平的体现,这说明单位在一个比较有效的框架内能够正常运转;如果领导职位调整导致管理方式的转变,从而影响到单位制度执行效力,这样的执行管理明显是一种被动的管理,稳定性比较欠缺。制度是固定的,但要让被动管理成为主动管理就只能从单位职工入手。想让单位保持高效的执行效力,首先应在单位内建立起一种执行文化力,并且融入到“传承创新,求实奋进”的一三五企业文化中,在这种执行文化力的带动下,成为企业一种新的竞争力与驱动力;反之把新建立的执行文化转化成具体的行动步骤,不仅能推动单位转型发展,并且能催生更多更好的执行管理人才,以达到制度执行管理与提高职工素质相结合的目的。

(二)通过有效的制度执行管理,提升职工素质

在利用制度执行管理提升职工素质前,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对职工执行能力的正确的评估;二是对职工应进行合理的指导和培养。这两个问题是利用执行管理提升职工素质的关键。

关于对职工执行能力的评估应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在以往的工作中,被评估者对其所在的组织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对整个团体的业务水平起到了增强还是削弱的作用?二是在执行的过程中,被评估者是克服重重困难实现目标;还是牺牲了组织的长远利益实现了短期目标?或者在他执行工作的过程中,是不是因为环境出现了一些有利的变化?如果能充分考虑,科学评估,而不是单纯以数字、业绩为标准,评估的结果就会完全不同。那些在传统评估中的佼佼者可能损害了单位的长远利益或者实际是十分平庸的,而那些在传统评估中成绩一般的人或许正是有潜力的执行人才。

通过准确的评估,真正找出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对于平庸者提出指导意见和方向,对于优秀的人才敢于发觉和堪以重任,才能达到整体提升职工素质的目的,才能让执行管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结束语

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总是随着时代与社会的进步而变化的,地勘单位有着自身比较特殊的工作模式,制度执行永远是在探索与实践之间不停转换,没有最好的执行方式,只有适合才是正确的选择。作为煤田人,必须要在不断地工作实践中探索更加切合实际的制度执行运转方式,这也是本文的目的所在,更是煤田人不断进步的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