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首页
地质工作服务乡村振兴浅析
来源: 202队 作者:田静、张晶、胥佳佳 编辑:李逸伦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 2022-06-21

发表平台: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学术论文集

发表时间:2019年11月

1.前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编制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在脱贫攻坚的收关之际,必须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无缝衔接。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地质工作作用日趋凸显。地勘单位要积极对接地方政府、群众需求,充分发挥地质工作夯实基础、保障支撑的作用,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2.地质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切入点

地质工作要以需求为导向,精准对接乡村振兴发展需求,不断探索支撑服务乡村振兴的重点方向,创新工作方法与手段,全面提升地质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水平,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地质智慧和力量。

2.1服务特色农业,开展土地质量地质调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基础和关键。要发展特色农业,必须首先弄清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科学选择。对土地进行全面“体检”,开展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是前提。通过专业的地学手段,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沉降物等介质中的有益、有害元素进行测量,对土地质量指标作出评价,进而对土地进行分级划定。

发展特色农业助力脱贫攻坚要坚持以地质调查摸清土地质量“家底”为基础,积极围绕打造特色产业为目标,变“输血”为“造血”,发展绿色、高效、特色农业经济。宜宾市通过开展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圈定富硒土地面积3361平方千米,占宜宾市总面积近30%。 宜宾市积极利用地质成果,发展“富硒”特色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国家级贫困县屏山的五桐村利用乡-镇级1:1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提升耕地保护和科学进行土地管理,因地制宜、划分特色区域、发展特色农业,种植黄金茶、桑叶示范区300亩,发展“富硒”产业,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群众收入大幅度提升,目前已成功退出贫困村序列。

2.2服务乡村旅游,开展乡村旅游资源调查。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求切实保护村庄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开展乡村旅游资源调查全面掌握乡村自然环境、建筑遗址、历史人文、特色产业、地质遗迹等资源情况,为合理开发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制定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项目招商引资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目前四川省开展的文旅资源普查,其中也包括乡村旅游资源普查,是地质工作服务乡村旅游的项目之一。它是一次全域性、全方位、全要素、全覆盖、拉网式的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大普查。目的是摸清家底,明确资源界限、厘清资源类型、夯实资源管理,为政府在开发利用、保护文化和旅游资源工作中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2019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印发的《推进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总体工作方案(2019-2021年)》中指出地质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度挖掘地质遗迹景观、地貌景观、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景观等,以其承载的地质和文化内涵为基础,与乡村建设、特色产业等相结合发展乡村旅游,让大家在走向自然中认识自然、爱护自然、享受自然。发展乡村地质旅游,建设地质文化村是落实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促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提供重要动力和途径。

九寨沟县成立“九寨沟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中心”和“九寨沟地学科普研学基地”,全方位开辟精品地质科考线路和精品科普线路,通过开展地灾科普培训、宣传地灾防治成果、建立地质科普观影厅等方式,构建旅游、防灾、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展示平台,进一步开辟了九寨沟地质特色旅游线路。

2.3服务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及地灾治理。

目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已逐渐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等绿色生态理念家喻户晓。乡村振兴离不开绿色发展。地质工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已日趋凸显,我们要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

一是开展土壤修复、统筹农村土地整治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实施生态国土监测和综合整治工程等都需要地质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支撑。宜宾市珙县依靠专业地勘单位开展全县工矿废弃地调查、开展工矿废弃地的复垦工作,通过清理工业废渣、土地平整、田面整形、客土回填、增加土壤肥力等措施提高土地质量,既防止了环境污染、恢复了生态平衡,又提高复垦后的土地等级,提升耕种效率,群众收入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二是通过地质调查、测绘、工程勘察等手段开展农村地质灾害隐患调查,查明地形地貌特征、地质灾害(隐患)发育特征、圈定危险区域,制定搬迁避险、灾害治理方案,并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同时建立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系统,为地方政府防灾减灾提供地质科学依据,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今年7月前,四川省各级党委政府与专业地勘队伍、广大群众组成联防联控,利用自动化监测系统、隐患点排查等手段提前预测灾情,成功避险转移群众4.5万余人,实现地质灾害成功避险30起,避免566人因灾伤亡,最大限度减少了灾害损失,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3.地质工作服务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

地质工作在方方面面都可以融入到、服务于乡村振兴。但在实际工作中,大家对地质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地质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政策保障度低、地质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一直制约着地质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成效。

3.1地质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地质工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先行性作用,对于乡村振兴也不例外。但大部分人对地质的认识还停留在找矿、找煤上。对新时代“大地质大资源大生态”的地质观认识还不到位。并且地质工作服务乡村振兴是一个时间久,见效慢,持续技术与资金投入的过程,各级政府对资金投入都持谨慎态度,没有完全认识到地质工作对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和作用,重视程度不够。

3.2地质工作服务乡村振兴政策保障度较低,需求调研不充分

地方政府和地质工作单位没有形成良好的、长久的互联互通。地方政府针对基础性地质工作开展的相应配套措施、政策不完善,统筹规划性不强,部分项目由于资金落实不到位,导致无疾而终。地勘单位对地方政府对地质工作的需求调研不充分,导致部分项目成果运用不理想。

3.3地质工作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程度较低

传统地质以地质找矿为主,地质资料主要反应的是与矿化相关的信息。缺少生态红线、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相关信息内容。目前全国仅少部分省、市开展了大比例尺土地地质质量调查,基础地质工作程度低,无法满足乡村振兴发展对土地质量、生态环境、灾害地质、地下水等地质情况的要求。

3.4地质工作服务乡村振兴成果转化率低

地质工作服务于农业、水利、自然资源管理等多个部门,但目前地质成果还未进行统一管理、利用。导致成果只是被汇交到地质资料馆,只有地质工作人员会借阅资料,为新的项目提供数据参考。目前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多以报告和图件为主,专业性太强,地方政府利用零星、分散的地质资料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难度较大。

4.地质工作服务乡村振兴对策分析

如何提升地质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成效,要结合实际,以需求为导向,以地质项目为依托,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为发展特色农业、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的地质数据支撑。

4.1提高对地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新时代地质工作已由传统的地质勘查工作向“大地质”、“大资源”、“大生态”、“大服务”方向转变。农业地质、生态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也已成为新时代地质工作的主要工作方向。地质工作是土地质量的“体检者”,是打造特色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奠基石,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加强土地质量调查、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等工作走在前、干在前。

4.2做好统筹规划,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政府部门根据需要做好统筹规划,对农村基础地质工作开展给与资金和政策扶持。特别是针对贫困地区,要加大

资金投入力度,帮助贫困县根据需求开展土地质量地质调查、高标准农田水文地质调查、旅游资源调查等项目,打造特色产业,助力精准脱贫。

4.3创新工作方式,提升地质成果转率

由政府牵头,地勘单位参与成立地质成果应用推广中心,对公益性地质成果及时进行发布。专业地勘单位根据农业、水利、自然资源管理等部门的需要对地质成果资料进行二次开发、挖掘潜在价值,转化成符合相关部门规范标准和需求的地质信息,并根据需要,将已有成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质有效服务。

5.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为地质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地质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必须充分发挥地质工作的基础性、先行性、战略性作用,从产业发展、特色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精准、更加有效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