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首页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来源: 141队 作者:付巧园 编辑:李逸伦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 2022-06-21

发表平台:中煤地质报

发表时间:2021年10月25日

 

党的历史是一本伟大的教科书,是推动我不断奋进的力量源泉。半年多来,对百年党史的学习,让我收获良多,尤其是伟大的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深深感染了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煤田地质人靠双手践行着“三光荣”“四特别”的地质精神,如今,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批青年地质人手中。在我看来,继承和发扬地质精神就是在困难时刻坚定信念、在冲锋时刻勇于担当、在美好青春时刻无私奉献。

坚定信念,就是要始终怀揣地质梦。我的地质梦开始的地方,除了有亮丽的风景线,还有奋斗的汗水。那时我还在大学读书,那年7月,我参与了一个在青藏高原腹地开展的区调项目。我还记得微微泛红的晚霞下,戈壁滩上缓慢行驶的卡车载满了所有人两个月的物资,也承载着所有人的希望。突发的时令雨让超负荷的物资车深陷河道,瞬间将所有人从对晚霞的兴奋和激动中拉回现实。但导师和师兄们却泰然处之,淡定地脱掉外套,褪去崭新的鞋袜,眼里透着坚定,紧咬着牙关,眼睛不眨一下地跳进泥坑里,围在被陷车辆两旁,前面拉,后面推,全力配合着让车辆脱险。看着他们臂膀紧绷的筋骨和晶莹剔透的汗珠,我瞬间觉得,这才是高原上最亮丽的风景线。

在危难时刻勇于担当,对我们煤田地质人来说,就是要有能够扛得起重担的宽肩膀。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之前同事转发给我的“桔灯勘探”微信公众号上的一篇文章,题为《地质工作者的照片,绝不敢让爹妈看到》,里面的照片全都是野外一线地质工作者的真实写照,也是我曾亲身经历的场景,尤其是那张在悬崖上手脚并用攀爬的照片,总能让我想起在川西高原出野外时,我险些跌下深渊的惊险一刻。虽已过去多年,现在想来仍心有余悸。后来的野外工作中,有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玛拉沟的高原反应,也有近乎“无人区”的青海疏勒河的戈壁荒滩,还有那山沟沟里的峨边刘家沟的艰难险境,凭借着团队伙伴的冲锋和坚持,我们无愧于“地质工作者”这个称号。我们始终坚信,正是因为有老一辈煤田地质人“三光荣”“四特别”的地质精神作为基础,我们青年煤田地质人才能扛起肩上的担子,在危难时刻勇于担当。

在美好青春时刻无私奉献,就是要心怀地质精神。地质精神的丰盈离不开家人的理解和付出。回想去年,一个紧急电话通知我马上前往峨边玄武岩勘查项目,初为人父的喜悦就这样被打破了:产后不久就独自一人的妻子,我很牵挂;嗷嗷待哺、只有三月大的女儿,我很不舍。就这样,我带着对妻子的牵挂和对女儿的不舍去了高耸险峻的大山里。上山的路很陡、下山的路很险,因为对家的挂念常在,便有了冲淡疲惫和缓解身心的精神力量。那时总担心没有自己在身边,家人如果出现意外怎么办?项目上的时光总是那么漫长,庆幸的是,那段时光一切都如女儿的乳名“如意”一般平安顺意。后来,我用断断续续的网络试着跟孩子视频,同事们都调侃我有了项新技能——“云带娃”。那时,我的手机屏保、电脑桌面全是女儿的照片。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也会翻翻女儿的萌照,把烦恼抛诸脑后。“云带娃”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在山这头我用视频看着娃、逗着孩,虽然只是远方的陪伴,但我不想缺席她成长的一点一滴。

最后,我想说,对百年党史的学习才刚刚开始,一切还远未结束,一代代共产党人一直在用汗水、热血践行着伟大建党精神,而我们煤田地质人的“地质精神”便是:“真正的英雄,都是在夜深人静时,把受损的心掏出来,缝缝补补再塞进去,眯上一阵子,醒过来再拼命苦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