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简称四川省地质局)是省政府直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正厅级事业单位。
目前,全局下属31个县团级事业单位,分布在全川各地;拥有职工26000余人,在职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占70%以上;拥有钻坑探、物化探、航遥、测绘、无人机等方面大批先进齐全的“高精尖”装备。
70余年来,全局始终以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服务国计民生为己任,与共和国同频共振,卓越发挥了地质工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基础性、先行性和战略性作用,为我国地质事业和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先后完成全省1:20万区域地质和区域矿产、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完成了全省100%的区域重力、区域水文等基础地质工作,完成了全省95%的中大比例尺基础地质工作和75%的矿产地质工作。发现矿产130多种,探明有储量矿种90余种,其中38种矿产保有储量名列全国前五位,天然气、钒、钛、锂、轻稀土等16种优势矿产在全国查明资源储量中位居第一,总潜在经济价值达数十万亿元。查明资源储量矿区1500多处,其中大型矿区180余处,中型矿区近400处,为全省十大矿产基地的建立和全省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保障,有力地促进了攀枝花等一大批工业城镇及设施建设的兴起。精准对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相继探明甘孜州、阿坝州锂辉石矿,攀枝花石墨矿,凉山州稀土、磷矿等一批大型、超大型矿产地;积极参与钾盐以及页岩气、煤层气、地温地热等清洁能源资源的勘查评价。先后向国家提交地质报告9000余份,完成科研项目1300余项,其中300余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全局拥有6名“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
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来,全局奋力推动“大地质”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服务产业民生。倾情参与“5·12”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地质灾害的救灾和治理,铸造了地灾防治的“地矿铁军”品牌。奋力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出色完成了川藏铁路、天府国际机场等重大工程项目中承担的地勘工作任务。完成了全省主要大中城市供水及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开展红层找水调查与区划解决了800余万人的饮水困难。立足地质技术优势开展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金土地工程等项目,推动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完成全省文旅普查,调查评价并申报创建3个世界级、18个国家级、13个省级地质公园和2个国家矿山公园。不辱使命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定点帮扶分布于邻水、甘洛、若尔盖、宣汉的19个村,均按时通过脱贫验收。积极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完成了岷江、嘉陵江等大江大河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若尔盖、通江等地区铀矿点的退役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环境效益。
迈入新时代,四川省地质局将始终牢记初心使命,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新需求,精准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强化“为工业找矿,为产业和民生服务”的初心和使命,大力推动“五个地矿”建设,扎实推进“地质+”和“互联网+地质”战略,保持定力、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推动地质科技自立自强,开启中国西部地质创新高地建设新征程,谱写新时代四川地质事业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