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报2025年9月24日一版原文
在广袤壮丽的新疆大地上,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号角响彻云霄。四川省第十一地质大队(以下简称“十一大队”)以“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的责任担当,秉持“市场开拓为先导、协同作战为纽带、攻坚克难为底色”的工作理念,在天山南北的崇山峻岭与戈壁荒漠中挥洒汗水,投身找矿事业。2025年,十一大队在新疆开展和静县古勒扎铜矿普查、托里县宏远铜钼矿普查等3个重点项目,用专业和坚守为“地质援疆”注入强劲的“川东力量”。
市场开拓:三方联动,织密网络
十一大队深耕新疆10余年,始终将“融入区域发展、抢占市场先机”作为战略目标,创新构建“政府+地勘单位+企业”三方联动机制,逐步形成覆盖北疆、辐射南疆的市场网络。
在北疆地区,十一大队与当地地勘单位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合作模式从“单一项目合作”向“全链条协同”升级,建立“技术共享、项目共担、成果共赢”的长效机制。和静县古勒扎铜矿普查项目是该模式的典型成果——项目启动前,双方联合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区域地质调查,筛选出3处成矿潜力靶区,最终确定古勒扎为优先勘查区块;托里县宏远铜钼矿普查项目组建联合工作组,共享区域地质资料,仅用两个月完成了从立项到开工的全流程,较常规周期缩短30%。在南疆地区,十一大队主动对接地方自然资源局,积极为“十五五”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建言献策,为后续项目承接抢占先机。
面对多元化市场需求,十一大队创新推出“定制化勘查服务”,成功突破与企业合作壁垒。伊吾县普查项目作为该队首次承接山东黄金集团的勘查任务,项目组提前一个月进驻矿区,与企业技术团队共同制定“三阶段施工计划”,根据成果动态调整需求,实现“施工即见矿、见矿即达标”的高效合作,为长期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队员在开展地质剖面测量工作 陈鉴摄
协同作战:聚力突破,共创共赢
十一大队坚持“开门找矿”理念,通过对内整合技术力量,对外联动多方资源,让协同协作成为破解找矿难题的“金钥匙”。
针对新疆项目分散、人员紧张的特点,十一大队创新建立“新疆项目资源池”,实现技术人员、设备和物资的统一调配。2025年上半年,为保障伊吾县项目钻探进度,大队从和静项目组抽调3名经验丰富的钻探技术人员支援腾龙岭,同时协调乌鲁木齐基地的2台钻机紧急调运,仅用48小时完成设备组装调试,保障16口钻孔如期开工。下半年,为推进和静县两个铜矿项目,大队组建联合项目部,共享后勤保障团队与数据资源,不仅节省成本20%,还将地表工作周期压缩至一个月。
面对复杂矿种勘查难题,十一大队主动引入外部专家智力支持。在托里县宏远铜钼矿普查项目中,针对复杂矿化类型难以判断深部成矿潜力的问题,大队邀请高校专家团队现场指导。专家通过分析岩石标本、解读物探数据,提出创新性的成矿假说,建议部署三维激电测量与钻探验证。最终钻探揭露厚度2.6米的铜金钨矿体,与专家预判吻合,同时在深部发现大规模异常体,为后续勘查指明了方向。
攻坚克难:坚守奉献,成果丰硕
新疆找矿工作充满艰辛与挑战,大队干部职工发扬“三光荣”精神,在极端环境中坚守岗位,取得显著找矿成果。
在和静县古勒扎项目,面对高原缺氧、地形陡峭、运输困难等挑战,项目组采用“轮换制”模式,配备氧气瓶和高反药品保障健康;技术人员自制防滑装备,每日徒步8公里进行采样;协调当地牧民使用马匹驮运设备,耗时3天完成钻机组装。通过3个月攻坚,发现2条铜矿体,初步判断外围存在更大规模矿化体。
在气温高达40℃的托里县宏远项目,队员们每天清晨6点出发工作,10点前完成野外作业,避开高温时段,午后在帐篷内整理数据、绘制图纸,确保工作不断档。
在伊吾县项目,矿区周边无水源、无电力,后勤保障全靠车辆运输。项目组实行“挂图作战”,将16口钻孔分为4个施工组,24小时轮班作业;后勤团队每日往返100公里运输物资;技术人员全程跟踪岩心编录采样。最终实现16口钻孔全部见矿。
如今,十一大队正持续扎根新疆沃土,聚焦金、铜、钼等优势矿种,不断总结找矿工作经验,以技术为笔、以坚守为墨,在天山南北续写地质找矿新篇章,为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与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地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