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四川省地矿局
祝贺!陈浩、向国萍荣获第四届“四川省青年野外地质工作贡献奖——金罗盘奖”
来源: 四川省第五地质大队、四川省第二地质大队 作者: 李方明 编辑:王丽 发布时间: 2025-09-22

9月16日,四川省地质学会第四届“四川省青年野外地质工作贡献奖——金罗盘奖”,评选结果揭晓省地质局下属第五地质大队陈浩、第二地质大队向国萍2名同志获此殊荣。

四川省“青年野外地质工作贡献奖——金罗盘奖”是由四川省地质学会联合各会员单位发起设立,旨在激励野外一线青年地质工作者坚守初心、求真务实,奋勇争先、争创一流。陈浩、向国萍同志此次获奖既是对其个人专业能力与敬业精神的高度认可,也彰显了省地质局在青年地质人才培育方面的显著成效。

五大队陈浩:

陈浩(图中)在野外一线

陈浩深耕野外地质一线15年,从基层技术员逐步成长为业务实体负责人,现任五大队成都地勘院院长,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高级工程师。

在野外工作领域,陈浩主持、参与完成各类野外地质项目20余项,涵盖中国地质调查局、省及地方财政项目8项,局科研类项目5项,商业地勘项目10余项;编制地质勘查设计书、成果报告数十份;在省地质局专项科技项目“龙门山北段锰矿沉积环境及成矿规律研究”中,他带领团队发现区域内锰矿具有多层、多次交互式韵律的产出特点,实现了“石坎式”锰矿找矿理论新突破,为川西北锰矿区域找矿突破提供全新思路;他主持的四川省青川县毛湾里锰矿普查项目探获锰矿资源量606.7万吨,位列近十年全省单矿体资源量第一,相关成果被人民网、新华网、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全媒体平台广泛报道。

在学术研究领域,陈浩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与创新实践能力。他主持、参与成矿区带选区研究,提交找矿靶区10余项,成功申报川、青两省财政及科研项目15项,申报经费近1.1亿元,同时获取自有矿权1处;深耕川西北地区锰矿、可尔因地区锂辉石矿成矿规律,公开发表论文9篇,其中SCI4篇,正在申报并已经进入实质性审核专利2项。凭借突出的业务能力与工作实绩,陈浩多次获厅局级“优秀成果质量奖”“优秀勘查设计奖”等,2024获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批拔尖人才”称号。

从野外勘测的跋山涉水,到项目统筹的运筹帷幄,再到找矿理论的突破创新,陈浩以15年的坚守与深耕,将专业价值融入地勘事业高质量发展,深度诠释了地质工作者 “三光荣”“四特别” 的职业精神。

二大队向国萍:

向国萍(右一)向《生态中国》节目组介绍若尔盖高原地区治理沙化专用法宝柳沙障

向国萍,二大队副总工程师,出版专著3部,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16篇,其中SCI6篇。荣获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先后获评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先进个人、省地质局优秀共产党员、拔尖人才、优秀青年等称号。

自2015年参加工作以来,向国萍始终坚守川西北野外一线,以专业技术践行新发展理念,在生态保护修复、地灾科学防治等领域成果丰硕。

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向国萍牵头完成省部级科研及生产项目40余项。其中,完成的“长江黄河上游阿坝州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等重大项目成果显著。编制的《四川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方案,获中央奖补资金20亿元,成为我省“十四五”期间生态修复领域获国家资金支持的最大单体项目。其团队总结的2项技术分别入选自然资源部、中国地灾协会技术推广名录,为行业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此外,他还积极投身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工作。在“6·24”茂县山体滑坡、“8·20”汶川山洪泥石流、“6·10”马尔康地震等重大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带队赶赴现场,开展应急调查、监测预警等工作。在马尔康震后,他带领团队驻扎野外半年,以“天空地网一体化”监测方式为抢险救灾提供决策依据,获省、州主要领导充分肯定。

作为二大队85后梯队的得力干将,向国萍用十年野外坚守与专业深耕,诠释了青年工作者在生态保护与地灾防治领域的责任与担当。

未来,四川省地质局将持续聚焦主责主业,紧扣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需求,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深化地质工作的探索与研究。同时,进一步完善青年人才培育体系,搭建更为广阔的成长成才平台,营造潜心钻研、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助力更多青年地质工作者在野外一线发光发热,为全省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svg aria-label="插图" role="img" viewbox="0 0 1 1">

 

相关推荐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人民北路一段25号
电话:028-83232612
事业单位 政府网站找错
  • 微信微信
    微信二维码
  •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