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办公室通报表扬了2025年1—7月全省27起地质灾害成功避险案例,省地质局所属单位共参与其中14起,在重点推广的8起典型案例中共参与4起,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庄严承诺,为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了坚实防线。
极端考验下的“四川地质力量”
今年1—7月,四川全省遭遇多轮强降雨侵袭,地质灾害多发群发,防灾形势严峻复杂。面对“七下八上”和成都世运会等防汛关键期的极限挑战,省地质局闻“汛”而动,深度参与隐患排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全链条工作,协助当地政府组织群众转移,严格落实“三查”“三避让”“三个紧急撤离”刚性要求,在历次成功避险案例中扛起重任,一次次用专业能力化险情为平安。
抢险救援现场实时监测
筑牢防灾堤坝,局属单位各显神通
在14起成功避险案例中,局属单位扎根基层、立足岗位、精准发力,在不同区域、不同灾种中展现了地质铁军的硬核实力。
二大队:双线作战守防线
巴中市南江县团结乡井田村4社铧厂坡、德阳市绵竹市广济镇云盖村2组的两起灾害现场,都留下了二大队技术人员的身影。他们提前介入隐患排查,在强降雨期间加密巡查频次,第一时间捕捉险情征兆,为当地政府果断转移群众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成功避免了潜在伤亡。
三大队:高原守护作支撑
在甘孜州丹巴县巴底镇邛山村邛山沟,三大队参与的泥石流成功避险案例令人瞩目。面对规模达26万立方米的泥石流灾害,技术人员提前研判风险,快速预警,协助当地群众及时撤离,最终避免15人因灾伤亡,用专业守护了高原山寨的安宁。
使用边坡雷达开展监测
六大队:泸州战场担主力
作为泸州片区防灾主力,六大队在泸州市古蔺县、叙永县连创佳绩:古蔺县皇华镇石祥村3组、金兰街道新店子村七组、观文镇星风村五组3起滑坡,以及叙永县大石镇红洞桥村11、12社滑坡(规模达500万立方米的典型案例)中,技术人员全程参与隐患监测、险情研判和转移指导。其中叙永县红洞桥村案例更是避免了56户117人伤亡,用“人技结合”“群专结合”的模式筑牢了基层防灾网。
七大队:乐山阵地稳筑牢
乐山市犍为县芭沟镇工农村3组崩塌、马边县雪口山镇拦马埂村4组沙溪沟滑坡两起案例中,七大队技术人员靠前驻守,雨前排查隐患、雨中巡查预警、雨后核查灾情,通过细致的“三查”工作及时发现房屋后坡冒水、裂缝扩张等险情,协助当地提前转移群众,将灾害风险降到最低。
现场应急排查
九大队:两地四案写担当
九大队深耕地质灾害防治一线,在宜宾兴文县、德阳罗江区两地4处成功避险案例中贡献关键力量。在兴文县麒麟苗族乡中华村、大河苗族乡永革村等3处隐患点,技术人员前置驻守,严格落实“雨前查隐患、雨中盯变化、雨后核灾情”全流程监测,精准划定风险范围,优化预警指标,为科学制定转移方案提供硬核支撑。在德阳罗江区鄢家镇崩塌隐患处置中,技术人员提前介入隐患排查与稳定性评估,全程指导监测预警与转移准备,以专业实力筑牢两地防灾安全防线。
十一大队:万源实践树标杆
达州市万源市官渡镇荆竹坝村秦家沟组的“点面双控”成功案例,离不开十一大队的技术支撑。他们协助当地将“不放心、不托底”的靠山靠崖户纳入转移名单,细化“隐患点+风险区”双控措施,在强降雨中提前转移邓友军等6人,最终避免房屋被巨石击穿的悲剧,为全省“点面双控”模式提供了生动实践。
入户宣传培训
初心如磐!地质铁军继续前行
每一起成功避险的背后,都是地质工作者“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是枕戈待旦、常备不懈迎战状态。从高原到盆地,从山区到村寨,我局下属单位用脚步丈量大地,用专业守护平安。
当前,防汛减灾仍处关键期,全局将以此次通报表扬为契机,持续强化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在隐患排查、监测预警、宣传培训等方面再加力,让“四川地质”的守护力量延伸到每一个风险角落,为筑牢全省防灾减灾安全底板贡献更多硬核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