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强降雨影响,7月24日6时左右,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大石镇红洞桥村11、12社发生大规模山体滑坡,在地方政府与局属第六地质大队(以下简称“六大队”)高效协同配合和精准预警下,当地提前分批组织群众转移,避免了56户117人可能的因灾伤亡。
滑坡总规模约500万立方米,造成11处房屋倒塌,23处房屋不同程度受损,耕地损毁约564亩,10余亩鱼塘开裂,区域内3公里左右道路垮塌阻断,直接经济损失约2255万元。因受威胁群众全部被提前转移,这次滑坡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这一成功避险案例,是省地质局履行防灾减灾“主力军”职责的生动缩影,是地质灾害“人防+技防”协同防控的显著成果,更是地质队伍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有力印证。
闻汛而动,扛牢地灾防治主责
自7月8日以来,泸州市遭遇多轮极端强降雨,地质灾害风险持续攀升。省地质局党委高度重视,压紧压实防灾责任,以未雨绸缪之思,践有备无患之行,督促指导各地质大队充分认识地灾防治严峻形势,以临战状态做好主汛期驻守技术支撑工作。7月9日,局主要领导赶赴叙永县指导汛期防灾驻守督导工作,分析了当前防汛减灾形势的严峻复杂性,并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扛牢排查主责,运用“空—天—地”一体化监测预警技术,动态跟踪潜在隐患点,加密关键点监测频次,科学评估风险等级,精准对接地方政府防灾减灾救灾需求,强化全域防范,切实加强地质专业技术指导和力量支援。随后,按照局党委工作要求,局分管领导周密部署,地灾处加强指导调度,局属六大队紧急投入精锐力量,突出重点,盯紧末梢,在“防”上下足功夫。
科技赋能,精准捕捉灾变前兆
本次大型滑坡预警避险工作,关键在于风险隐患的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对叙永县预警涉及的大石镇,六大队增派专家团队和技术人员下沉一线,认真核实群众报灾情况,实地开展裂缝排查,综合应用边坡雷达、机载测绘激光雷达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和泸州市地灾防治三维实景系统,构建空地一体、实时动态的智能感知网络,开展三维建模10余次,精准识别灾变前兆信息,并融合历史地灾数据、地质环境条件等多元信息综合研判,科学圈定了滑坡范围及影响区范围,协助水利专家划定河道危险区,为避险转移决策部署提供强大技术支撑。目前,滑坡体已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六大队正持续对大石镇红洞桥村滑坡体进行动态监测,严防次生灾害,确保后续处置工作安全有序。
全域织网,联动夯实安全屏障
面对强降雨持续考验,六大队在叙永县累计投入地灾专家和专业技术骨干90余名、车辆20余台,携带无人机等设备,拉网式排查风险隐患点800余处,特别是结合深厚土质斜坡及顺层坡持续降雨后成灾的特点,对重点区域加密排查频次、提升排查质量。对发现的新增隐患,指导地方提前落实防灾措施,要求网格员加强监测,做好预警,组织群众开展避险演练,全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当前,正处在“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和成都世运会筹办冲刺决胜阶段,省地质局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防灾减灾部署要求,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保持箭在弦上的临战状态,组织局属单位持续发挥专业优势,强化风险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抓实隐患排查治理,激励党员干部在防汛抢险救灾中挺膺担当,以专业力量筑牢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实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