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大山村已过半载,日复一日地走村入户、访贫问苦,村民们总是客气相迎。然而,这份客气背后,也隐约透着几分疏离。对我这位来自城里的驻村干部,村民始终保持着一段微妙的距离。如何跨越这道无形的“心墙”,成为他们肯说心里话的“自家人”,成为一道萦绕在我心头的难题。
缘起鸡苗,心意萌动
直到一只小小的鸡苗,悄然改变了这一切。
那天,偶然听到几位村民正热络地讨论着谁家的土鸡好、准备托他孵一窝鸡苗。一个念头悄然在心底产生:不如,我也试着养一养鸡?从小在城里长大的经历,让我以前从未接触过养殖,但正因如此,我更想真切地体验村民们最日常的生活,寻找那份可共鸣的乡土话题。
热闹建舍,情谊初建
没想到,这个一时兴起的决定,竟成了我与村民情谊升温的关键。
鸡舍选址、搭建
消息不胫而走。“汪书记要养鸡啰!”村里一下子热闹起来。最初,我只是四处找地、协调场地,村民们听后竟纷纷主动上门献言出力。搭建鸡舍那天,天气正好,现场一派热火朝天。有力气的搬运材料,懂技术的现场指导。你一言我一语,甚至为一片瓦的摆放而争得面红耳赤——却不为对错,只为“帮汪书记把鸡舍建得更牢靠”。面对“书记,你说哪种方法好?”的询问,我笑着递上烟和水:“咱听老师的,你们经验足!”夕阳西下,欢声笑语中,院坝里的身影越发贴近,心的距离也在悄然拉近。
与村民共同搭建鸡舍
共话鸡事,唠出真情
鸡舍落成,接下来就是采购鸡苗了。我计划从村民家中采购。走进农户家中,刚开口还有些许生分,可一见到毛茸茸叽喳叫的小鸡,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我家的鸡抗病性强,好养活”“他那家的不是土鸡,口感不得行哦”。大家围拢过来,你推我荐,在一来一往中,彻底打开话匣子。那一刻,我不是驻村书记,而是和他们一样盼着鸡苗健康成长的乡民。
后续,除了鸡苗,连鸡的口粮我也坚持在本村采购。既解决了饲料来源,也增添了村民收入。每次买玉米、称稻谷,就像一场小型的农情交流会。大家一边装袋过秤,一边唠收成、话家常,谁家孩子考上了高中,哪块田打算改种水稻……不知不觉间,我们聊的不再只是政策与任务,更是庄稼、天气、期盼与未来。
采购鸡苗、饲料
如今,看着鸡舍里茁壮成长的鸡苗,我内心满是欣慰。养鸡带来的不仅是农村的生活体验,更是与村民之间那份与日俱增的情谊。这方小小的鸡舍架起了一座“连心桥”,连起了“城市”与“乡村”的路,也连起了干部与群众同心共行的脚步。
待到鸡肥蛋丰之时,我打算摆一桌“百鸡宴”,请全村一起来品尝。我还要把第一批鸡蛋送给村里的老人和孩子。让这份情谊,随着一只鸡、一枚蛋,继续传递下去。
这段由一只鸡苗牵起的乡村情谊,也让我深深明白:驻村,不只是身体的驻扎,更是心灵的融入;帮扶,不仅是政策的落实,更是用情与用心的交织。只有真正俯下身、沉下心,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才能敲开群众的“心门”,汇聚起振兴乡村的磅礴力量。
(四川省第二地质大队派驻宣汉县东乡街道大山村驻村第一书记 汪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