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地质测试专业技术人员,2024年8月,怀揣着地质人“三光荣“四特别”精神火种,我毅然奔赴宣汉县漆树土家族乡杉木村,接过“第一书记”的重担,至此踏上了一段淬炼党性、扎根乡土的成长之旅。
2024年8月1日,我跟随漆树土家族乡党委副书记欧阳文浩同志,从宣汉县城向着杉木村出发。车窗外,鳞次栉比的高楼渐渐向后隐去,取而代之的是连绵不绝的青山,大巴山的轮廓在视野里愈发清晰。短短两小时车程,我的心绪却犹如过山车一般起伏——既因终于能亲身投身乡村振兴的战场而心潮澎湃,又因从未涉足乡村工作,暗自忐忑能否扛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杉木村地处川北大巴山深处,四周群山环绕,3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着原杉木村与竹园村合并后的烟火气。这里家家户户种茶,可茶叶的经济效益却始终低迷;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至今空缺……了解着这些鲜活的一手信息,我深刻地意识到:这片土地不仅需要地质人精准专业的“勘测力”,更需要能沉下心、扎下根的“耐心与真心”。
“仔细聆听每一户村民的心声,认真对待每一户百姓的诉求”——这句话被我郑重地写在工作日志的扉页,更成了近一年驻村工作中,刻在心底的行动准则。驻村的日子里,为摸清杉木村“家底”,我们驻村工作队开启了“铁脚板”走访模式:白天,在田间地头听茶农唠种植难题、收成焦虑;夜晚,打着手电筒穿行在山间小道,走进村民家中,围坐在火塘边听老人道家长里短、诉生活烦忧。全村230户脱贫户、9户监测户,每一户都有独特的“人生故事”,每一家期盼都沉甸甸地落在我心上。
向村民宣传防返贫政策
(一)轮椅上的希望:金大哥的新生
10年前一场意外,让50岁的监测户金大哥从此与轮椅相伴。那场意外不仅夺走了他几乎全部的劳动力,更彻底碾碎了他“娶妻生子”的梦。“这房子是我以前修的。”一次走访中,他苦笑着指向身旁的水泥房,眼底却悄悄闪过一丝对过往的怀念与未来的期许。这抹微光,让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帮他拨开生活的阴霾。
我们连夜讨论帮扶方案,反复推敲方案:一边向县司法局积极争取医疗援助资金,为手术费用铺路;一边联系县红十字会,沟通专项救助事宜。2025年初,金大哥终于顺利躺上手术台。再次入户时,他紧紧攥着我的手,眼角的皱纹里满是久违的笑意:“休养几个月,我就能出去打工挣钱了!”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一份微小的坚持,竟能为他人点亮一整片希望的天空。
带领金大哥到宣汉人民医院就医
(二)十六年“黑户”女孩:一场跨越川渝的身份“接力”
“李叔叔,我想打工,要办身份证......”16岁的女孩怯生生地开口道。原来,她因在家出生、无出生证明,母亲患有精神障碍、生父无从追溯,十六年来一直过着没有户籍的“黑户”生活。看着眼前这个本该如花季般绚烂的少女却因身份问题被困住脚步,我暗下决心:再难也要帮她攻克这个多年未解的难题。
我们迅速梳理出两条路径:一是尝试为女孩与养父建立亲属关系,二是通过母女关系在母亲户籍地重庆开州为女孩上户。这一过程也比想象中的艰难——当我们带着女孩养父与母亲前往民政局办理结婚证时,因母亲的精神障碍问题,这一路径很快失败。而后,我们又咨询当地民政部门,想通过养父领养的方式办理户籍,也因政策限制未能如愿。
带领女孩父母前往民政局办理结婚登记
仅剩的“在母亲户籍地上户”这一路径,成了唯一的希望。我们立刻联系了重庆开州户籍民警,但因其母女长住四川,却得知需要提供母女关系证明、小女孩无户籍证明、无犯罪证明与当地派出所出具走访调查笔录等等一系列相关证明。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带着母女俩去做亲子鉴定,一次次协调学校出具学籍证明,挨家挨户找邻居做调查笔录,更不厌其烦地找川渝两地户籍民警反复沟通材料细节。
在一趟趟出具证明的路上,虽有疲惫,但一想到每多完成一份证明,女孩就离“拥有身份”更进一步,便又充满干劲。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女孩拿到了属于自己的身份证。当她指尖微颤地拂过证件上的照片时,眼底流露出灿烂的笑容。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乡村振兴不仅是修路架桥、发展产业,更是为每个村民“修”通人生的“出路”,让每个梦想都能有处安放。
(三)抗旱保水:矿洞里寻得的“生命之泉”
刚驻村不久,杉木村就遭遇了持续干旱,部分村民饮水告急。村委和驻村工作队第一时间协调送水车,暂时缓解了村民的燃眉之急。可“靠送水不是长久之计”,我和村干部们心里都清楚,必须找到稳定的水源。
“4社有个废弃煤矿矿洞,出水特别大!”一位村干部的话,让我们重新看到了希望。我们立刻动身,徒步5公里赶往矿洞,果然看见一股清泉从矿洞不断涌出,水质清澈见底。可喜悦很快被担忧取代,“可这水能喝吗?”“万一重金属超标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满脸顾虑。
寻找水源
这时,我立刻想到自己的老本行——地质检测。便当即提议:“我带水样回成都检测!”一周后,检测结果出炉:除硬度略高外,各项指标均符合饮用水标准。“这水能用!”我兴奋地拍着矿洞岩壁。随即和村干部商量:“下一步咱们规划引水管道,把水送到1-3社!”如今,这条“矿洞生命线”已进入设计阶段,预计明年就能让缺水农户喝上“放心水”。
关闭矿洞取水送检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基。在摸清村情民意后,我和驻村工作队开始琢磨:如何让杉木村的资源“活”起来,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一)茶叶产业:唤醒1800亩“绿色银行”
“咱们村这1800亩茶园,就是一座绿色银行!”在查看高望寨茶叶长势时,我不禁感慨道。杉木村土壤富含锌硒,产出的“漆碑茶”曾荣获“四川名牌产品”“四川省著名商标”等荣誉。然而这座“绿色银行”,却因缺乏整体规划、运营不善、销售渠道单一而逐渐陷入“沉睡”,茶农们守着好茶叶,却赚不到好价钱。
查看春茶长势
当务之急,是“唤醒”这片沉睡的资源,让老百姓能够增收致富。
经过三个月调研,驻村工作队制定出了短期-中期-长期三步走发展计划:
短期:由村委直接对接茶厂收购鲜茶,绕开二手茶贩子,既保障茶农能卖出好价钱,又能为村集体经济增收;
中期:争取各方帮扶资金改造集体茶园,配套建设小型加工厂,既能满足周边村民加工需求,又能带动乡村就业,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长期:打造“川东茶乡”品牌,大力发展“+研学游”工程,设计中小学生精品研学路线,开发茶旅融合项目,让茶园不仅能产茶,还能吸引游客,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三)多元产业:为弱劳动力铺就多元增收路
考虑到村里留守老人多、劳动力弱的现状,我们还探索了一批“短平快”增收项目:
查看蜜蜂养殖情况
发展蜜蜂养殖:依托队员陈文奇的养蜂经验,发展蜂农10户,预计年产蜜100斤,将增收1万元;
推广订单养猪:依托省地质局驻宣汉临时党支部发起的“沉浸式订单养猪助农增收项目”平台,村里首批领养20头仔猪,预计可为农户增收2万元;
查看订单养猪领养农户猪苗养殖情况
打造电商助农直播:筹备“杉木村助农直播间”,把茶园里的茶叶、山里的蜂蜜等特产通过网络销售出去,让大山里 “好味道” 走进更多人的餐桌。
曾经,我用仪器测量矿石、土壤、水源;如今,我用脚步丈量村民的“急难愁盼”,用真心倾听乡村的 “发展诉求”。从勘探大地到躬身为民,在杉木村这片新“工地”上,我正将自身专业技术化为助农力量——把水质检测技术化作判断山间流水能否饮用的 “标尺”,用土壤检测知识为茶叶种植提供 “科学指南”,将项目管理经验融入产业落地的每一个环节,更用地质人 “啃硬骨头” 的韧劲,破解村民的一个个难题。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抹笑容都在教会我:乡村振兴不是宏大叙事,而是帮金大哥重新站起的那双手,是给小女孩户口本上写下的那个名字,是从矿洞涌出的阵阵清泉,是茶农茶筐里沉甸甸的希望,更是让荒芜茶园重新飘香的执着坚守......而这些,正是一名共产党员践行初心使命、服务群众最生动、最真实的答卷。
(四川省第一地质大队派驻宣汉县漆树土家族乡杉木村第一书记 李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