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组呼叫雷达组!监测组呼叫3号无人机!监测组呼叫1号哨!……”这嘶哑的呼喊,一直在大石镇应急指挥中心回荡着,正通过对讲机传向各监测信源组——此刻正在叙永县大石镇白云寺滑坡现场忙碌着。
声音来自张浪静——四川省第六地质大队测绘地理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浪静VR+”创新工作室负责人,长期奋战在地质灾害防治与测绘地理信息前沿阵地。自7月24日白云寺滑坡撕裂山体那一刻起,他便与这个临时应急指挥中心、与那台仿佛长在他手上的对讲机寸步不离。他的嗓音已被连日的焦灼与不间断的调度磋磨得沙哑如砾石,但每一次呼出的指令都如磐石般清晰,沉重地叩击着现场每个人的心弦。
应急指挥中心这间略显逼仄的办公室成了他临时的“家”。行军床紧贴着墙,上面铺着薄被,旁边放着简单的洗漱用品。队领导几次劝他去镇上宾馆休整片刻,他总是无声地摇摇头,目光从未离开过面前4台闪烁的屏幕,那是无人机实时传回的画面,经VR全景技术构建的灾害现场。他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边坡雷达传回的实时位移曲线,每一个细微的波动都牵动着他的神经。
“无人机组呼叫监测组,滑坡体后缘裂缝在加宽!”对讲机里传来无人机组代凌峰从对面山头传来的声音,带着山风呼啸的噪音,也带着高度紧张下的凝重。
“监测组收到!继续盯死这个地方,尤其注意裂缝边缘扩展迹象!外围排查组,汇报右侧斜坡排查进展!”张浪静立刻回应,嘶哑的声线在狭小空间里绷紧如弦。他手指快速地在键盘上敲击,将最新信息整合进三维实景平台,那张关乎生命安全的“智慧地图”在屏幕上持续更新、延展。
“VR之眼”:穿透险障的第一束光
这场与自然灾害的较量,早在滑坡发生前就已开始。
张浪静自主研发的“地勘VR全景云平台”,深度融合实景三维建模与全景影像,将危崖险壑转化为可沉浸感知、交互分析的虚拟战场。正是这双“VR之眼”,让应急指挥中心在灾发之初便穿透了塌方阻隔的混沌,瞬间“看”清了灾害的全貌与狰狞细节,为后续所有生死决策铺下了第一块基石。
但张浪静并不满足于此——预警,多一秒都耽误不起。
“智慧融合”:织就全域动态数据天网
在VR全景平台的基础上,张浪静推动建成“泸州市地灾防治指挥调度”系统,整合地质、气象、地灾VR全景影像和历史灾情,通过地灾视频监控,雷达实时监测数据、无人机滞空监测等多源异构数据,运用多信源数据融合,实现了从宏观区域到微观隐患点的“一张图”管理、精细化分级和智能化响应。
今年7月8日以来,泸州市遭遇多轮极端短时强降雨,滑坡、泥石流、崩塌等次生灾害风险陡升。这张“智慧天网”无声启动,像敏锐的神经末梢,捕捉监测地灾点上的细微异常,为监测力量前置抢出了宝贵时间差。
“空-地-数据”:科技守护的生命答卷
依托张浪静创新构建的“雷达监测+无人机编队+三维模型+VR数据融合”的“空-地-数据”一体化监测网络,监测组31天累计完成VR全景拍摄1851张、录制视频500余个、获取热红外影像近300张;组织无人机集群滞空巡航超100架次,并完成三维建模125平方公里。凭借多信源数据的精准监测,他成功预警抢险现场二次垮塌3次,保障救援人员安全撤离,编制应急撤离方案2个,最终实现了“零伤亡”的硬核目标——这是“科技守护生命”最深刻的诠释。
而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张浪静”的日夜坚守。
一枚党员徽章:从 “定心石” 到 “接力棒”
应急指挥中心的灯光下,张浪静胸前的党员徽章始终熠熠生辉。金属微光映着屏幕冷芒,更映着他眼中不灭的光。大石镇政府的年轻干部曾由衷感慨:“只要张老师坐镇这里,这方寸之间的应急指挥中心,就成了我们最安稳的定心石。”这份信赖,源于他废寝忘食的坚守,源于嘶哑嗓音里的专业笃定,更源于那枚党员徽章承载的诺言——对党的忠诚,要刻在守护百姓生命的印记里。
早在大石镇滑坡发生前,张浪静的身影便已奔忙于泸州地灾防治的各条战线。“7.9”滑坡灾害突发之际,四川省第六地质大队火速响应,第一时间在抢险现场竖起党旗,成立青年突击队,凝聚起“地质尖兵”的先锋力量。 作为这支战斗堡垒的核心成员,张浪静7月9日坐镇正东镇,7月20日驰援后山镇,7月24日转战大石镇,始终坚守在抢险救援最前沿。连续31个日夜枕戈待旦,日均休息不足4小时……这超负荷运转的背后,矗立着一个共产党员如山的担当。“技术再精,也只是手段。”他总这样强调,“真正守护生命的,是各岗位上熬红双眼的队友,是巡排查中磨破鞋底的地质队员,是科技背后那份‘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
“等这次任务结束,回去第一件事,就是好好把你的入党申请书交给党支部。”张浪静拍了拍身边年轻技术员代凌峰的肩膀,嘶哑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嘱托。代凌峰望着他疲惫却异常明亮的眼睛,郑重地点头。这枚党员徽章的传承,便是守护的接力;一句无声的承诺,便是忠诚的烙印。
夜色渐深,监测数据显示滑坡体暂时趋于稳定。但张浪静仍未放松,他一遍遍复盘数据,检查每一个预警节点。窗外,大石镇的灯火渐次亮起,每一盏平安点亮的灯,都是对这群守护者最好的回应。山野无言,大地厚重。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就藏在默默的守护里,藏在每一次嘶哑却坚定的 “监测组收到……”里,铸成一道科技与信念交融的生命堤坝。这堤坝无声,却托得起千家万户的灯火与安眠。
真正守护生命的,永远是风雨里逆光而行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