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9”叙永县正东镇沙子坡垮塌发生后,四川省第六地质大队技术人员连续31天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监测,31个昼夜极限鏖战——凌晨入睡,清晨出发,脚步踏遍乌蒙山区。常言“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在他们身上,不再是口头的一句话,而是化作了跋涉的坚实脚步,融入了多信源的监测预警数据,体现在守护群众安全的具体行动中。本文是张浪静同志回顾这段奋战历程写下的真情实录。
倘若你有过开车的经历,当遭遇逆行路上司机开着大灯迎面而来,那强光笼罩下白茫茫一片、几乎目不能视的无助感,想必你深有体会。而我们这群战斗在地灾防治一线的地质队员,在灾害尚未显形之际,面对地下几米、几十米甚至几百米深处难以捉摸的脉动,何尝不是置身于一条逆着强光的黑暗长路?
我们不辞辛劳、跋山涉水,不放过任何一个微观的地表表象。哪怕是一条细微的裂缝、一个不起眼的渗水点、一块毫不起眼的小石头,甚至是一根歪倒的玉米秆,都可能成为我们探寻灾害真相的关键线索。我们凭借敏锐的双眼、丰富的经验、先进的设备,去深入挖掘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试图把灾害的全貌摸清楚,搞明白地下那股神秘力量的动向。我们如同握笔的画师,力求为潜藏的危机精准画像,从轮廓的初描到细节的勾勒,再到预判其发展,只为抢在灾难之前,为生命筑起避险的堤坝。
一旦灾害不幸发生,那场景着实令人揪心。群众眼中弥漫着迷茫与悲恸,消防队员、矿山救援、干部、民兵、志愿者等各方力量,无畏逆行,投入争分夺秒的战斗。此时,所有焦灼的目光都汇聚于我们地质队员身上:“这个滑坡究竟有多大、多长、面积多少、有多少方,它还会不会继续垮……?”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一次又一次毅然踏上了逆光而行的险途。
滑坡发生后,灵敏的监测设备,无人机实时回传的高清画面,地面观察哨的目视印证,实现多源数据的快速融合与分析,我们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可能影响灾害判断的细微之处。在地质队员心中,每一场灾害都是一个动态演变的复杂系统,我们从其最初的形变迹象着手,全程追踪它发展变化的轨迹,彻查它从萌芽到壮大,直至最终可能造成的影响,只为在时间的夹缝中为生命抢夺生机,为现场救援提供坚实有力的技术支撑。
信心,这两个字背后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多次参与救援技术支持,让我对此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记得一次,我们提前预警了二次灾害的发生,所有人员成功撤离后,灾害果然发生。那一刻,信心瞬间喷涌,仿佛自己是披坚执锐的超级战士。现场救援人员因我们精准的预警,也对后续救援充满笃定,他们知道,身后有我们作为坚实的后盾。
但救援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当局部掉块、位移信号不断传来时,信心又会遭遇重击。你目不转睛地来回查看五六个屏幕,耳畔是对讲机里不同点位急促的告警汇报,那种感觉就如同一束强光直直地照着自己,照得睁不开眼睛,你知道前方是一条笔直的大路,但却不由自主地想要刹车减速、摆头躲避。然而,这紧张的救援时刻,绝不能有丝毫退缩,必须汇聚所有信源,冷静分析,准确判断,然后迎着这束光加速冲过去。因为只有冲过这光幕,才能看清更远的路,才能精准判断灾害体未来的走向。这样的逆光之程,一段接着一段,不断考验着我们的意志与能力。
有时候,真的感觉有些扛不住了。我曾问一位有相同经历的女同事:“你当时怎么扛过来的?”她思索片刻后回答:“经历的你现在正经历着,给自己打打气吧!”她的回答看似平淡,却如暗夜星火,传递着逆光前行者最珍贵的信念接力。
在一次救援中,从对讲机里传来一段清脆响亮的通话:“1号哨已就位。”我的心瞬间提了起来,那个最危险的位置,我们的女地质队员就在那里!“2号无人机,找1号哨,确认她是否在准确的哨位上。”我下达命令时语气坚定,因为我知道,必须给她信心,只有这样,她才能在那个危险的地方准确执行任务,而她一定明白撤离路线的关键所在。
山谷中,一股不屈的力量正在与地质灾害搏斗。每个人都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时而彷徨,时而坚定,努力穿越一道又一道逆行的强光,用心中奔涌的热血,照亮前行的方寸之地。其实,每一个参与救援的人,都是逆光而行的勇者,都如夜空中最亮的星。正如歌中所唱:“我宁愿所有痛苦都留在心里…每当我迷失在黑夜里,夜空中最亮的星,请照亮我前行。”救援结束、人员撤离时,我在对讲机里说道:“谢谢各位在一线的同事传回的信息,谢谢大家对监测组的支持和信任,谢谢大家的理解和包容,你们辛苦了!”
走出指挥部,夕阳西沉。我逆光望向落日方向。天边的火烧云褪去耀眼的红,渐次融为温润的金黄,暮色四合,悄然掩至。我知道,新的逆光征程就在不远的前方等待着我们,而我们,都将秉持初心,怀揣着坚定的信念,以专业为矛,以勇气为盾,肩负起如山的责任,继续守护好一方水土、一方百姓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