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塔河,稻香四溢,稻浪翻涌,丰收的气息扑面而来。从泸州到塔河,跨越470公里山川阻隔的约定,我与塔河镇大店村结下了不解之缘。肩负着组织的重托和村民的期望,我从省第六地质大队来到这里,接过了乡村振兴的“接力棒”,挑起驻村第一书记的重担,决心将科技的“论文”写在乡村振兴广袤的田野上。
沉下去“驻”赢得群众信任
从一名在地质工作战线上工作了10余年的“老兵”转战到新的岗位,虽然前期已经参加过全省新增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相关培训,但我深知在驻村帮扶工作上自己仍是一名“新手”。因此,如何迅速转变角色、理清思路,打开工作局面成为我驻村后要答好的第一道“考题”。
回顾过去地质调查的经历,每当面对艰巨的勘探任务,自己总是带领团队深入乡村田野调查,寻找线索、找到突破口。驻村工作道理相通,我迅速确定工作方向,决心用好“铁脚板”,主动融入干部群众,熟悉掌握村情民情,拉近与群众距离,赢得工作主动。
召开院坝宣讲会
一是虚心求访干部,“抛砖引玉”。面对陌生的环境,我拜访村“两委”干部,汲取宝贵经验、掌握村情概况。我将每天头脑里思考的东西和遇到的困惑,如“村上的主导产业是什么”“基础设施建设得怎么样”等问题一一记录在驻村工作日志里,主动与原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交流探讨。为了扩大信息来源,我定下时间表,主动走访了部分村卸任干部和老党员,通过他们帮助我进一步厘清思路。二是耐心走访群众,“问计于民”。驻村工作说到底是面向群众的工作。为了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局限,让民情走访更深更实,我同党支部书记及驻村工作队的两名同志商议,在每个村民小组内选取2-3个群众聚居点,集中精力用2个月时间开展一次全覆盖院坝会,面对面向群众开门纳计。通过院坝“听音”,我们收到群众反馈诉求80余件,获得关于全村发展的宝贵意见20余条。如“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推进农作物秸秆饲草化加工,壮大集体经济、联农带农增收”“新修饮水工程解决7组阳家岩季节性缺水难题”等。针对这些信息,驻村工作队梳理形成了台账,有序推进诉求办理,将合理建议融入下步工作,开门问计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三是热心走访农户,做到“心中有数”。脱贫群众生活好不好、困难群众民生保障怎么样,是我驻村后最关注的问题。驻村工作队将入户走访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希望通过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真实掌握农户具体情况,及时有效开展帮扶。驻村3个月时间内,我与驻村工作队的同志全覆盖走访了全村82户脱贫户和200余户一般农户。在走访过程中坚持用好“三必记”原则:一必记群众生产生活状况,二必记群众困难问题诉求,三必记群众邻里矛盾纠纷。老乡的态度从最初的怀疑观望转为信任和依靠。这也带给我莫大的精神鼓舞,鞭策着我一步一个脚印走好驻村帮扶路。
跑起来“干”担当一方平安
作为省地质局选派的驻村帮扶干部,如何发挥专业优势解决村内实际问题, 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大店村地处盆周丘陵山区,临崖、陡坡、急弯的村组道路较多,受干旱、降雨交替的影响,极易造成道路地基沉降、边坡岩石崩塌等地质灾害,对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如何利用地质灾害防治预警措施,有效控制地灾隐患,科学合理疏散避险,也是我在驻村帮扶中要努力做好的基础性工作。
去年10月,因连续降雨导致大店村7组阳家岩一处道路发生地基沉降。接到灾情信息后,我迅速组织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前往事发地点进行踏勘分析。现场发现,该段道路由于地基沉降已多处发现5—10cm不等的裂缝,路面凹凸不平。如果继续降雨,路面坑洼积水,车辆快速驶过积水区域,极易产生水滑现象,造成交通事故。同时,如果裂缝内积水饱和渗透至基岩,将使沉降加剧,导致路面垮塌。针对这一情况,我迅速上报相关情况,通知7组组长在沉降道路周边设置警示标志,并派员值守,引导过往车辆行人绕行。同时,立即召开现场工作会,指导村社干部对沉降区域进行数据测量、评估灾情,会商提出处置方案。一是全覆盖排查全路段地灾隐患,确保类似问题及时发现处置;二是及时走访周边农户,了解是否有人员受伤和财产损失情况;三是牵头规划绕行路线,初步拟定地质灾害评估报告,以备后续评估参考。
记录道路沉降数据
这次现场处置过程,让我对村内地灾防治工作更加警觉。为妥善做好类似灾害预警,避免潜在风险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通过现场调查和资料分析,建立地质灾害村级一张图管理系统。委托塔河镇自然资源所帮助采集全村地灾风险调查和斜坡调查基础数据,根据数据反映情况,带领驻村工作队对地灾隐患点进行了全覆盖踏勘核实,对村民反映的可能存在的地灾隐患点进行了现场调查分析,详实记录相关情况,现已核实崩塌、滑坡、沉降等各类地灾隐患点4处。同时,通过院坝会、微信群、入户走访等方式,向群众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知识,引导村民树立正确防范意识,科学避险。接下来,我将持续完善村级“一张图”,指导村社科学制定预警措施,着力减少风险隐患。
群众身边无小事,我始终坚信只要心中有情、心中有民,就一定能够激发出自身潜能,像治理地灾隐患一样,推动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实打实“帮”为民排忧解难
在大店村较为短暂的驻村工作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作为原国贫县的脱贫村,经过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多年的接续奋斗,全村的基础设施和群众生活虽有了较大改善,但经济底子差、产业基础弱、群众增收难的现状还未实现根本性改变。如何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推动做强主导产业、推进强村富民依然是全村干部群众最重要的课题。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我在调研走访中反复思考这个问题,希望能够与村支“两委”共同努力,发挥好本村资源优势,积极对接外部资源,真正找到“致富经”,千方百计促进农户稳定增收。
得益于温润的气候条件和适宜的土壤,大店村村委多年来一直大力鼓励扶持农户发展水果种植,也初具规模,尤其是全村发展的300余亩红心蜜柚,品质较高,已成为许多农户产业增收的主要渠道。正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由于信息相对闭塞、市场流通不畅,往年许多柚子成熟后无法及时销往市场,产品积压,最后农户不得已零散贱卖到本地市场,大大降低了收益。针对这一情况,我与村干部商议,决定在柚子上市时节,借助互联网直播方式,帮助农户销售,提高产品知名度和收益。经过前期市场考察,我们与县邮政公司达成合作,邀请其专业直播团队到村内开展现场直播带货,组织村民自主自愿将成熟柚子纳入直播销售计划。去年11月1日直播带货当天即售出柚子6000余斤,实现销售额1万余元,帮助许多农户解决了销售难题。后续,我们计划针对不同农副产品,持续用好直播带货模式搭建集约、快捷的销售平台,真正把老百姓地里的“土疙瘩”变成增收致富的“金宝贝”。
互联网直播带货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驻村帮扶工作不仅要解决农户增收致富这一普遍性难题,更需要通过日常工作的点滴,帮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桩桩烦心事、忧心事,让困难群众真切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就在身边。在去年8月底走访大店村2组村民唐正前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其家中父亲瘫痪在床,儿子唐诚今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的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孩子学费的事让唐大哥倍感压力,我当即告诉他不要担心,一定帮助他克服困难。回村后,我及时咨询了解相关政策,得知其符合无息助学贷款申请资格后,迅速联系唐大哥,帮助其儿子完善相关手续,申请了助学贷款。事情办好回访时,唐大哥握着我的手表达感激,那种情形让我深受触动。如何践行党员初心,如何办好民生实事,我想任何时候,只要全心全意帮助群众办好让他们牵肠挂肚的事,就是践行为民情怀的最好注释。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我相信只要信念坚定、目标清晰、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让每一天充满价值,让每一月有所不同,让每一年汇聚起新的希望,让这场跨越几百公里的山川之约不负青春时光、不负日月星辰,用实干实绩向组织和人民兑现那份深沉而庄严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