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梨香满地,奏响驻村曲。”来到樊哙镇花梨村担任第一书记已近一载,在这片蕴含无限希望的土地上,我用脚步探寻每一个机遇,将汗水化作振兴乡村的力量,于攻坚中绽放微光,织就属于花梨村的振兴长卷,书写驻村干部的初心答卷。
花梨党建领航,乡村振兴齐扬帆
初至花梨村,3800余人的村落版图在我眼前徐徐展开:1020名脱贫群众的期望,12公里山路外的偏远村组,还有48名平均年龄56岁的党员——这组数字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更让我明白:党组织,才是乡村振兴最稳的“压舱石”。
我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力求每次活动都能为党员带来党中央的声音,带来农业发展的政策方针,让大家学有所获。11场主题党日的热议,4次党员大会的共识,4堂党课的共鸣,是花梨村夯实党建基础的扎实脚印,是我与花梨村同频共振的热血心跳。

召开工作例会
最让我动容的,是那些鬓角染霜的老党员。无论刮风下雨、山路如何崎岖,都不会影响他们准时到村活动室参加活动的步伐。他们用实际行动擦亮胸前的党员徽章,让我大受震撼,我忽然懂得:这枚徽章的重量,是用一辈子的坚守托起来的。
去年9月,我坚持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纲领,结合驻村见闻讲授党课;今年,在作风建设学习中,我与党员们共勉“务实方能兴村”;同时,我严把党员“入口关”,让想干事、能干事的优秀群众加入队伍——一名预备党员转正,一名积极分子入党。如今的花梨村党组织建设正不断加强,党员们团结在一起,带领全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腊肉香里筑根基,产业铺就致富路
乡村振兴,腰包要鼓,底气才足。防返贫是底线,产业兴是底气,这两根弦,时刻得绷紧。为尽快摸清困难,掌握农产品生产情况,我们对全村监测户与脱贫户展开全覆盖式走访调查。
去年,4户12人被精准纳入监测对象,我们专门实施“一对一”帮扶政策,防止返贫现象再出现。为鼓足村民的“钱袋子”,从根源上帮助村民富起来。我们发掘花梨村传统腊肉制作工艺,科学选址、规范施工、透明用钱,顺利建成了腊肉加工厂。目前相关设备正在调试,我们将抓紧人员培训和管理制度建立,争取尽快投产。
同时,加工厂的运营,还将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我们鼓励村民大力开展养殖业,为加工厂提供生猪货源的同时增加收入;鼓励青壮劳动力返乡就业,发展养殖业或到加工厂工作;鼓励创新方式推广樊哙花梨村老腊肉,增加产品知名度。腊肉加工厂的建成,是花梨村发展的基础和希望,也是我们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幸福起点。
春风化雨解民忧,文明新风满村郭
乡村的和谐,是邻里之间的笑脸,也是村道旁的洁净一新。村民有矛盾,我们就是“和事佬”;村里有陋习,我们就做“新风官”。
还记得有次,两堂兄弟因山林归属问题红了脸,争执不下。我和驻村工作队爬山越岭赶赴现场,山路崎岖,途中还因不熟悉路况被杂石磨坏了鞋子。好在经过我们的现场调解,两兄弟放下争执,重归于好。

前往山林间处理纠纷矛盾
一年来,2起邻里矛盾化解在村头,“小事不出村”不再是口号。我们还修订村规民约,引领文明新风,倡导婚丧简办,劝阻铺张宴席,得到村民积极响应。此外,我们组织了20余次环境整治行动,清理垃圾、清扫村道,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整治环境卫生
秉持服务初心,助力乡村温情前行
“群众动嘴,干部跑腿”,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是我们每天的日常。去年,二组和六组遭遇季节性缺水,村民饮水陷入困境。我与驻村工作队、村两委迅速行动,排查饮水管道,积极争取支持,最终获批两个项目,用于修建饮水池和蓄水池。工程完工前,我们还组织党员和志愿者送水上门,确保村民日常用水无忧。

排修管道

送水上门
30余次上门为老人办理生存认证、医保代缴,10余件代办证件、解决急难问题,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老人眼里的“大事”。看着他们充满感激的目光,我倍感温暖。我忽然明白:驻村干部的价值,就藏在这些细微的温暖里。
这段时间,正值村里枇杷丰收季,可种枇杷的老人却犯了愁——腿脚不便,满树枇杷无人采摘,已有不少烂在枝头。为破解难题,我和村文书拍摄抖音作品,发在“小春哥”抖音号上。作品火爆,迅速吸引大量粉丝关注,订单蜂拥而至。我们顶着烈日帮老人摘果、打包,粉丝们也赶来体验摘采。看着粉丝们满载而归,老人们露出久违的笑容,于我而言,这比任何勋章都珍贵。

抖音助农采摘枇杷
回望这段驻村帮扶之路,我深刻感受到干群同心的重要性。正是有了村民的支持和信任,我们才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取得今天的成绩。每一次走访调研,每一次政策宣讲,每一次志愿服务,都让我们与村民的心贴得更近。展望未来,我将继续聚焦党建引领、产业培育、民生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以实干精神助力乡村振兴。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花梨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四川省第八地质大队派驻宣汉县樊哙镇花梨村第一书记 付江 )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