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一纸驻村第一书记的任命书,将我与宣汉县庙安镇龙潭河村紧紧联系在一起。复杂的情绪在心头不断翻涌,既有对新征程的憧憬,也有对未知挑战的忐忑。当大巴车驶离市区,喧嚣的车流逐渐被田野的寂静取代。望着远方连绵的青山,心中默念着“新征程,我来了”。
初入乡村:热情感化陌生,座谈明晰重任
初到龙潭河村,村党支部书记廖光宁就带领村支两委与原驻村团队,摆了一场热情的座谈会。没有客套的寒暄,大家围坐一圈,你一言我一语地畅聊村里的事:村里的基本情况是什么,未来有哪些发展规划……紧张的情绪也在热烈的氛围中悄然消散。
与村支两委、驻村工作队座谈
之后的日子里,通过挨家挨户的走访和细致的工作交接,我对当地的村情民情也逐渐清晰起来。我慢慢明白:驻村不是“走过场”,而是要把根扎在村里,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打破隔阂:红背心为媒,从“陌生人”到“自家人”
初来乍到,村民们看我们的眼神总是带着些许陌生与疏离。有次走访,一位大爷攥着联系卡,眼神警惕地打量我们:“你们是来推销东西的吧?”;还有位大婶隔着门,满脸防备地询问来意——这些尴尬场景至今记忆犹新,也让我深刻认识到“走进村民心里”比“走遍村里的路”更难。
为了打破这层隔阂,我们琢磨出一个办法:定制印有姓名、职务的红背心,上面写上包含成员信息与帮扶宗旨的联系卡。我们穿着红背心,挨家挨户地发放联系卡,在村民微信群里主动亮明身份,推送相关信息。
融入村民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走在村里,村民如同对待自家人般的亲切招呼:“朱书记,又来走访啦,快来休息哈!”“朱书记,过几天我屋头要宰年猪了,人手可能不够,到时候请你们来帮忙哦!”“朱书记,我的快递到了镇上,麻烦你顺路的时候就帮我取一下哈!”这抹红色成了我们与村民之间的信任桥,让我们从“外来的干部”,变成了村民口中的“自家人”。
政策惠民:把“文件语”译成“家常话”,让福利落地
“农保能补多少钱?”“医保咋个先看病后交钱?”“外出打工的路费补贴咋申请?”每当有新的民生政策出台,村民的疑问就成了我们的“工作清单”。
我们化身“流动宣讲员”,通过入户走访、院坝会,以及微信群实时推送解读,把文件上晦涩的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方言俚语。
宣讲政策
当村民们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当政策从文字条款变成村民享受到的实实在在补贴和就医便利时。我愈发坚信:只有带着泥土气息的脚印、温暖朴实的话语,才能让政策真正落地生根,走进村民心里。
健康守护:义诊上门,把“健康防线”筑在村民家门口
今年3月,天气还带着些许凉意,我们会同镇卫生院和村支两委,在村里开展了一场爱心义诊活动。医护人员认真地为村民进行体检,耐心提供诊疗建议,我们则穿梭在人群中,维持秩序、答疑解惑。
考虑到村里部分老人行动不便,我们因“人”制宜,特意分成两队:“志愿者小分队”开着车,挨家挨户接老人来体检;“医疗上门小组”带着设备,走村入户给行动不便老人体检,并根据情况制定健康方案,手把手教他们怎么用药。当老人们紧紧握住我的手,连声道谢时。我真切感受到:健康乡村建设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一对一的贴心关怀,是筑牢民生保障的重要基石。
上门义诊
民生工程:“双入户”落地,点亮村民新生活
为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改善村民生活条件,我们和村支两委一起全力推进场镇饮水与燃气“双入户”工程。从前期调研需求、争取资金,到中期用院坝会、微信群讲政策、入户宣传,消除村民顾虑,再到后期联合镇政府筛选施工队、全程监督工程质量,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我们的心血。
如今,随着项目顺利竣工,场镇饮水水务一体化逐步推进,村民们用上了便捷的燃气和自来水。这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更为乡村水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民生工程之所以能成为“暖心工程”,正是因为它切切实实地回应了村民最直接的“急难愁盼”。
查看“双入户”工程施工情 况
回首在龙潭河村的日子,从初来乍到的忐忑,到如今的坚定从容,“红背心”丈量村路长度,政策宣讲传递着惠民温度,民生工程见证着发展力度。驻村工作不是终点,而是扎根乡村的新起点。
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的信念,聚焦村民所需,用实干书写强村富民的精彩答卷,让龙潭河村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明亮。
(四川省第五地质大队派驻宣汉县庙安镇龙潭河村第一书记 朱岷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