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四川省地矿局
我的驻村帮扶故事⑥:以脚步丈量山乡,用初心筑就未来
来源: 四大队 作者: 曾 胜、张勇 编辑:王丽 发布时间: 2025-10-20

从“渡口”到“渡口”:一名地质人的驻村深耕路

从宣汉县城往东一百余公里,便来到四川省最东端渡口乡桃溪村——这也是我今后两年即将工作生活的地方。驻村帮扶的日常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与期许。我常与村民打趣:“从‘渡口’来到‘渡口’,真是缘分啊!”是的,我从四川最南的渡口市来到了几近最东端的渡口乡。

与时光同行,用脚步拉近心的距离门扉

驻村工作,入户是基础。如何快速摸清村情民意、融入乡土生活,成为摆在我面前的首要课题。为了提高入户效率,让每一寸光阴都发挥实效,我主动调整作息时间,将工作时间尽可能拉长。

在村民门前宣讲政策

伴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冲破山雾,我踏着晨露,叩开了村民的家门。耐心倾听诉求、详细记录信息、细心收集困难,将党和政府的关怀化作暖心话语,送进每一户农家。太阳渐渐升高,山村慢慢苏醒。我俯下身子,与村民一起劳作,在泥土芬芳中读懂他们的生产智慧,在农事起落间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在朝夕相处间,情谊日渐深厚,村情民意也在闲谈与劳作中愈发清晰。夜幕降临,踏着田垄间的乡村小路返程,沿途村民的招呼声亲切温暖。走进村民家中,围坐一圈一起剥崖豆,在欢声笑语中听民声、察民情。直到月光铺满归途,才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日复一日,日子虽忙碌疲惫,心却在点滴中被充实满足。

夜幕下在村民家门口剥崖豆

向险处迈步,为村落探寻发展新机

桃溪村虽无成规模的种养殖业,但与之相近的四社村却藏着天然的聚宝盆——三处溶洞和一条溶洞暗河出口汇成的河流,风光秀美,极具开发潜力。若能将其开发打造成集观光、采摘、亲子、野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定能为村民开辟一条增收新路。这一念头,成了我们的“振兴梦”。

圆门洞、新洞尚算易行,沿小道便可抵达,但清泉洞地处悬崖峭壁之上,地势险峻。村书记站在神龙泉畔,遥指半山,摇头道:“还是别去了。”可我深知,资源开发,地质先行。身为地质行业出身的驻村干部,若因艰险而退缩,便是对职责的辜负。


沿陡峭干涸的小水沟前往神龙泉

选了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邀请地质专家和村民来到这块风水宝地。山林茂密、杂草没膝,我们手持镰刀、棍棒,靠人工开出了一条四里长的山路。翻过山顶,来到溶洞上方的山崖。望着崖下幽深的谷底和崖石边只容一人的陡峭小径,我心中忐忑。与生俱来的恐高使我头发晕、腿发软。强压心中的恐惧和不适,我猫着身子,手抓向可以借力的一切物体。下行不足百米,衣衫已经湿透大半,终于来到洞口外的平台。


清泉洞下方数百米的悬崖

进入溶洞,便被大自然鬼斧神工所震撼:晶莹剔透的石笋、形态各异的钟乳石、脚下被流水冲刷呈现出龙形图案的巨石坑道,还有那仿佛能讲述千万年历史的地下暗河。目之所及,皆是自然馈赠的瑰宝。此刻才真正读懂“风光无限好,只是在险峰”的深意—— 若没有克服恐高的勇气,便错过了这份藏于深崖的奇迹。而这份奇迹,正是桃溪村发展的希望之光。


在溶洞一处大厅进行空间探测

俯下身干事,把实事办到村民心坎

桃溪村现有饮水池二十余个,水源均来自山上的水汇流而成,本就不稳定。再加之近年来环境变迁和周边工矿施工,更使得水资源短缺加剧,村民对此怨声载道。因此,定期检查饮水池水量,必要时通过用水车送水救急,成了我们日常工作。但 “救急” 终非长久之计,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缺水问题,我们沿公路四处山坳寻找水源,爬山沟、钻密林,在一次次无功而返后,终于在距村社饮水池五公里处寻得一处比较满意的水源地。如今,新蓄水池已破土动工,村民们的“用水愁”即将画上句号。


在准备布水管的路边测量海拔

为擦亮美丽乡村路招牌,提升村庄整体形象,我们还对公路沿线乱堆乱放、鸡圈、垃圾池等进行大力整治。脚下的泥泞,空气中的异味,丝毫没有阻碍我的脚步。挥锹清污、拆改圈舍,汗水浸湿衣衫,体力渐渐透支,心里却因每一处环境的改善而愈发舒畅。如今再走过干净的公路,看着整洁有序的鸡圈,村民门前敞亮的地面,心情也变得愉悦。


拆除鸡圈

桃溪村的跑山鸡、山羊、土蜂蜜品质虽好,却因藏于深山、渡口乡没有集市而“养在深闺人未识”,售卖成为问题。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除了主动认购,还抓住每一次“代言”机会:接待游客时细细推介,调研领导来访时诚恳引荐。


销售成功后的宰羊现场

驻村帮扶工作虽然平凡,但却是我践行初心使命、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我将继续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信念,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

(四川省第四地质大队派驻宣汉县渡口土家族乡桃溪村驻村第一书记   曾胜)

以初心赴村约:在双坪村的“一年深耕路”

时光荏苒,弹指一挥间,我的驻村帮扶工作差不多已过去一年。回想当初赶赴省委党校报到、培训,培训完后即刻赶赴宣汉县到村上岗的一幕幕,仿佛就像发生在昨天,至今仍历历在目。

响应号召:奔赴乡村大舞台

怀揣着激情和期盼,我满心憧憬地踏上这片广阔的农村舞台,渴望能干出一番实绩。时间紧、任务重,一到岗我们就立即投入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衔接工作的滔滔洪流中。从未接触过相关工作的我,面对千头万绪的事务,一时间竟手足无措,满心茫然。

更添压力的是,今年要迎接省检和国检,沉甸甸的责任压在肩头,几乎让人喘不过气。但帮扶路上是没有退路,唯有迎难而上。在工作中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入户走访,由于自己年龄偏大,记忆力大不如前,所以只有采取“笨鸟先飞”:每日清晨五点准时起床,反复研读政策文件、背诵核心要点;吃过早饭便立刻扛起行囊入户走访,踏遍村头巷尾、田间地头。

从八月开始直至年底,日子在紧张忙碌中悄然溜走。尽管身心俱疲,但看着工作渐渐有了头绪,身上的压力慢慢减轻,思路也日渐明朗。也让我开始有余力静下心来思考:农村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如何才能让村民实现可持续发展、长久富裕?这,才是帮扶工作的核心课题。

探索路径:为农村寻找致富的路径

在不断的学习和交流中,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发展产业,才能为村民铺就稳定增收的康庄大道。而适合本村的产业,既要能增加村民收入,又要能让不便远行的村民实现就近务工,真正激活联农带农机制。双坪村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多为老弱病残群体,如何让他们增收,这是我首先思考的问题。

于是借着假期回家探亲的机会,我找到温江区东街社区,希望他们尽可能给我提供务工信息。每当收到信息后,我便第一时间发到村群里,为有意向的年轻人搭建就业桥梁。同时,我主动联系到德阳广汉市一家农业发展公司,经过初步交流沟通,终于点燃了对方来村投资的兴趣,初步敲定以蔬菜种植为核心的合作方向。

为了推动产业成功落地,我牵头村社干部逐户征求意见,统计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村民都支持土地流转:这样既能解决土地撂荒问题,村民既能获得流转收益,又能在家门口务工挣钱。对企业而言,规模化、科学化的种植既能降低成本,又能增加利润,实为双赢之举。为让企业更直观地了解村情,我邀请同事超控无人机对全村交通、土地位置进行拍摄,精心做成宣传片。然后再将视频传给企业,由企业安排专人到村考察,根据海拔高度、气候、土壤标本化验结果,以确定种植方向。

创新模式:把增收实招送到村民心坎

除了引进产业,我们还在现有基础上探索增收新模式。针对村里不少村民有养猪习惯,我和村支两委逐户宣传“四川省地质局推行的订单沉浸式体验生态养猪助农增收计划”,这一“订单客服+帮扶单位+养殖企业+农户+村委会+政府部门”的全新六方模式,通过六方联动更能确保让更多的村民在计划中受益。同时,该计划具有可持续性,即便帮扶期满,一样可继续实施,长期为村民创收。

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吸引有志青年回乡创业。我和村支两委逐户为村民作思想工作,协调帮助流转土地30余亩,现建成中药材“白芨”种植基地,各种设施配套都已完善,整个基地初具规模,同时我们向政府汇报并积极争取更有利于发展中药材的种植相关政策,起到以点带面发展壮大规模,带动附近村民主动参与药材种植,从而壮大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的收入。


深耕细作:让现有产业焕发生机

对于村里现有的油茶和香菇产业,因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缺乏深加工环节,未能产生可观效益。为改变这一现状,我和村支两委达成共识:带着种植户“走出去”,到产业发展成熟的地区学习考察先进管理经验与发展模式。通过取长补短、精准发力,推动现有产业提质升级,推动村民收入稳步增长。


驻村近一年,最珍贵的收获是村民的信任 —— 如今不管大事小事,他们都愿意找我倾诉,而我都会竭尽全力为他们排忧解难。虽然在任期内或许干不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只要脚踏实地办好每一件民生实事,解决好村民的“急难愁盼”,便是对这份信任最好的回报。

(四川省第四地质大队派驻宣汉县老君乡双坪村驻村第一书记   张勇)

相关推荐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人民北路一段25号
电话:028-83232612
事业单位 政府网站找错
  • 微信微信
    微信二维码
  •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