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四川省地矿局
在急难险重中演绎地质人生——记“大国工匠”荣誉获得者杨全忠
来源: 第二地质大队 作者: 赵文君 编辑:李逸伦 发布时间: 2023-04-04

2022年末,四川省第二地质大队党委委员、副队长杨全忠在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大国工匠”评选活动中脱颖而出,摘得“大国工匠”殊荣。

“大国工匠”评选活动是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贺信精神,进一步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氛围,激励广大职工走技能成才和技能报国的学习宣传活动。

今天,让我们沿着杨全忠饱含地质情结的奋斗之旅,领略沿途风光,品尝甘甜苦乐,获取强大的精神力量!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一个多小时的访谈,杨全忠艰辛艰险的地质工作故事中偶尔穿插着做人做事的“金句”,总让人过耳不忘,同时深切感受到一种精神灵魂的洗礼和滋养,顷刻间激发人内心的感动、认同、尊敬……

作为省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修复、应急管理的专家,近40年的地质工作生涯,杨全忠始终扛着沉甸甸的责任,哪儿有险情、哪儿有需要,他就出现在哪儿。

文家沟泥石流设计治理攻克世界级难题

2010年8月13日,文家沟地区发生227毫米的强降雨,引发特大型泥石流,洪水挟裹450万方泥石流从400多米的高差汹涌而下,掩埋清平乡场镇、绵远河两岸地震灾后重建的居民房屋329栋及小学校,桥梁冲毁、河道淤塞抬高10余米,直接经济损失4.3亿元。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现场视察灾情。原国土资源厅立即下达了文家沟泥石流勘查设计任务书……

规模巨大!成因复杂!治理环境险象环生!一道被专家学者称为世界级的难题——文家沟泥石流勘查设计治理让人望而生畏!

带着崇高使命和巨大压力,杨全忠带领地质集团公司治理项目团队,承担了泥石流治理的勘查设计。工作期间,他直接扎根在文家沟现场,白天,总会见到他在泥石流上寻寻觅觅的身影。

杨全忠清楚地记得,2010年9月的一天,暴雨突然倾盆而下。杨全忠的第一反映是“今天可能要出大事”。他气喘嘘嘘跑到泥石流沟口时,只见工人们正在抢运钻机设备,立即喊停!“命令”撤退!杨全忠还第一时间向当地政府部门发出了泥石流预警。几声炸雷过后,强降雨导致文家沟再度爆发泥石流,洪水挟裹着18万方泥石呼啸而来,排山倒海,刚刚挖好的排导槽瞬间全被掩埋,9台钻机无影无踪。被暴雨浑身淋透的杨全忠,亲眼目睹了这场泥石流肆虐的全过程,将正在抢运钻机设备的工人们从“鬼门关”上夺回来。

为确保设计方案万无一失滴水不漏,本来可以作二选一的报告,杨全忠带领设计人员,一口气做了七套备选方案。最终,文家沟勘察设计可研报告一次性通过国土资源厅组织的专家评审,专家委员会给予了较高评价。

“水石分治、固底护坡、拦挡停淤、监测维护”,几易其稿,最终形成的治理方案,攻克了泥石流形成机理及大厚度地震滑坡勘查技术、水石分治中的底格栅技术、断裂破碎带隧道快速掘进技术、大厚度松散填土固底护坡技术、地震松散滑坡体成桩技术、砼与堆石混合坝不均匀沉降技术等多个技术难题,并采用“信息化设计”、“动态化施工”,圆满完成了文家沟泥石流特大地质灾害勘查设计及治理任务。中国国土资源报于2011年9月8日以《攻克世界级地灾治理难题》为题,对文家沟泥石流治理工程进行了纪实报道。2022年12月,“‘8·13’特大泥石流灾害应急治理技术”项目获首届“四川省地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险峰”之巅 绘就风光无限

白雪皑皑的青藏高原,生命禁区,其工作环境之恶劣艰险可想而知!在那里,杨全忠多年奋战在野外生产一线,创下了多个“第一”:在拉萨市、日喀则市、山南市等城市及“一江两河”流域,他主持完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工作及全国新一轮水文地质普查工作,提出了西藏自治区第一份城市集中供水水源地地下水储量报告,第一个包气带水分运移试验场建设并获取至今引用的大气降水入渗系数,第一个青藏高原地下水氢氧同位素研究成果,第一个采用а杯伽玛射线西藏活动构造研究成果,第一个点荷载试验岩石强度测试研究成果,第一个城市地下水环境污染调查成果……为西藏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川西高原,又一座“险峰”,2008年,杨全忠主持完成若尔盖草原沙化研究,提出川西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中央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随后启动实施了青藏高原东缘生态保护项目,使高原的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杨全忠用实干苦干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注脚,为生态文明建设立下新功。

哪儿有灾情,就往哪儿冲。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使震中汶川县成为孤岛。时间就是生命,杨全忠带领技术团队,冒着余震和随时可能发生崩塌、落石的危险,冲锋在乱石丛中,为都汶公路生命线抢通保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汶川“5·12”特大地震的绵竹极重灾区,杨全忠冲锋陷阵与时间赛跑,排查重特大地质灾害隐患点300余处,排查成果为东汽重新选址规划及绵竹市等灾后重建重特大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1998年,杨全忠主持的江底隧道穿越工程,为西气东输做出突出贡献。此外,他还主持实施了四川泸州、重庆弹子石、忠县、万州、湖北武汉长江隧道穿越及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府河江底隧道穿越工程等国家重点输气工程项目,其中重庆弹子石江底隧道穿越工程被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广志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隧”。

杨全忠说:“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近20年来,他培养了50余名科技骨干人才,多人走上领导岗位,5人成为处级领导干部,30余名获高级技术职称,20余人为科级干部,1人获四川省地质局优秀青年人才,2人获自然资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尽管已年近60,但杨全忠依然信心百倍豪情满怀,仿佛在他的字典里,没有停歇,只有前行。他说,未来,他的规划有很多,要做的事情也太多。比如,把以前的地质工作实践系统梳理整理,进行理论成果的进一步研究;比如,读读书、写点东西;比如,游览山川河海……。他说,如果有需要,他还会努力发挥地质专家的作用,用实际行动回应“大国工匠”的荣誉称号。

自信、乐观、豁达、坚毅……融汇在杨全忠的脸上,既立体又直观。不禁让人心生联想:那眼里的光,心中的情,一定能聚合成一盏灯吧?在他饱含地质情结的路上,发热发光,温暖而明亮……

杨全忠向原国土资源厅领导专家汇报地灾排查情况

 

杨全忠在“5·12”汶川特大地震都汶公路抢险中查看现场

相关推荐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人民北路一段25号
电话:028-83232612(白天) 028-83380239(夜间)
事业单位 政府网站找错
  • 微信微信
    微信二维码
  •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