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四川省地矿局
【“书香自然 智慧人生——天府地质杯全国自然资源系统读书大赛”】佳作奖作品 《谈读书》
来源: 915队 作者: 陈凯 编辑:马杰媛 发布时间: 2020-05-08

陈凯近影

杨绛在她的作品《我们仨》里曾说:“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

普通人的生活,千滋百味,难逃柴米油盐。

书里的世界,在枯燥的生活面前,显得生机盎然。

上学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在图书馆度过。每逢周末,位置可遇不可求。早起占座的经历,历历在目,美好之余,仍时时敦促我,珍惜学习的光阴。

由于图书馆一座难求,我坐下后,就不会轻易挪窝。其他在图书馆里,增进感情的男女同学,可以轮流看护共同的地盘,我形单影只,无人帮我站岗,只得在精疲力竭或亟需方便时,才不得己暂时分离。即便如此,开小差的时间,也不敢耽误片刻,害怕因此被他们贴上浪费教学资源的标签。

一个人看书时间久了,偶尔也会感慨学习苦闷,但思及古时文人恶劣的生存环境,还是坚持不懈的读下去。特别是余生可期,过桥的不会只是一碗米线,于是重振旗鼓,看看窗外微漾的湖面和远处的教学楼,整兵再战。

课业之余,如果遇上暖阳当空的季节,也常会约上宿舍的同学,拿一两本有意思的书,就一袋五香瓜子,靠着砚湖的亭柱,在三五米宽的亭内畅快神游。那些在亭内度过的下午,如春似锦。也让理工这片天地,在多年后的回忆里,添了几许诗意。

余秋雨在《余秋雨中国文化日课》节目中说:“中国文化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江,而不是江边的枯藤、老树、昏鸦。”有感于这句话,读书让我们这代人的生活奔流不息,保持着心智上的年轻与澎湃,从性格上拒绝腐朽。

二十载光阴,除去课本的知识外,我因为读书,仰望了《周易》,拜谒了《孙子兵法》,粗浅地于《论语》《孟子》中悟得一点待人处世的心得,艳羡于老庄的逍遥天性,震撼于唐诗宋词的气象万千,受教于国学正道的含蓄中庸,倾慕于守仁顿悟的心学之光,感慨于曾文正公自律而得的晚清中兴。领略到不同视角下,睥睨九州的恢弘气势和深恋故土的家国情怀。

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近代中国,艰难困苦后玉汝于成。每个关键的转折点上,因为文字的记录,我在历史客观的必然中,看到因为学习与进步所创造的无限可能;也为拒绝学习与进步失去的向好机遇,垂头痛惜。

工作以后,时间不复上学时那般自由,也渐渐明白,白天虽然忙碌,但坚持读书是必要的习惯。每遇难处,总能在书本里找到慰藉和应对之策。一本书,一盏灯,下班后的时间总会过得很快。在书本的指引下,文字中的喜怒悲欢会时时映射在我的生活中,也会因为最近常看的一本书,把自己的境况代入处之,以观其效。

我的工作,大部分时间在和文字打交道,读书于我是必修课。若对于某个领域不了解,观点难免失之偏颇,可是若不加区别的来者不拒,又难免困惑。正本清源的工作,往往只有在积累和丰富手上的资料后,才能勘误总结,陋言一二。

平日里,工作之难,在于身处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求不断更新,但日常事务琐碎繁杂,需要在重复的孤独中保持持续的创新;空余时,读书之乐,在于字字阅记,虽然重复循环,却让我静下心来,寻求灵感和进步,将生活的感悟,付诸于与书本的交流,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答疑解惑的方略,甘之如饴。

时至今日,获取知识的手段,从传统阅读发展为信息交互方式的多元化,思想世界的意识形态也从局限于环境和圈子的封闭认知,逐渐演进为数据精准推送后的千篇一律。那些有深度的思想,用时间和实践考证后的见解与观点,正随着信息爆炸的表象,被慢慢稀释。电脑、网络和APP再便利,也只是获取信息的渠道与工具。

文明的精髓,在于书本中,孤独且谨慎的去伪存真。

梁晓声在《梁晓声人生感悟——我最初的故乡是书籍》一书中谈到:“小孩们从小多读一些富有想象力的书,科技的成果和想象力有关;青年要读点历史,学会理解长辈;中年人要读点诗和散文,能淡泊名利;老年人要读点儿童读物,方便做好和孩子的隔代交流。”身处这个特别的时代,环境快速变化,带来了难言亦难掩的压力。如能依梁晓声所言,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有意识地多读一些文章,学用相宜,少一些争吵,徒然伤神,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把正能量的种子,播撒给身边的人,让他们在理解、包容和鼓励中,走的更高、更远。

因此,静心读书,于普通人而言,是在迢迢的轮回中,深思彻悟世事的坎坷磨难,再掸去匆忙赶路沾染的尘土,并由此生发出,对生活笃定的根。

相关推荐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人民北路一段25号
电话:028-83232612(白天) 028-83380239(夜间)
事业单位 政府网站找错
  • 微信微信
    微信二维码
  •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