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妮近影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中央党校策划组织的系列采访实录,采访内容正是习近平在梁家河这七年的日常琐事。全书共19篇访谈稿,分为“知情说”“村民说”“各界说”三个部分,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于2017年8月出版。
我大概用了一周的时间,断断续续读完此书。因为采访的对象,大多是习近平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朝夕相处的群众和干部,所以采访中的很多故事是重复的。但也正因它的重复,从侧面印证了故事的真实性。
读后,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习近平很喜欢读书,喜欢思考,喜欢写东西。几乎每个被访者都提到了这一点。
和习近平住同一窑洞的知青——雷平生回忆道,2010年的一天,他去习近平家做客,习近平家的书架上,不仅有他离开梁家河时留给习近平的旧书,还有大量新书,有些还是学术分量很重的书。所以,他确信,直到今天,习近平依然保持着40多年前养成的学习习惯,在处理完繁忙政务后继续读书,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精神养分。
雷平生表示,青年时期所养成的不倦学习精神和良好学习方法,以及通过学习所养成的思维能力,可以伴随人的一生,对后来的各个阶段依然起着作用、发挥着影响。习近平也正是通过不倦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辩证思维的方式,从不自以为是简单的从一个方面刻板地考虑问题,而是从多方面针对着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反复推敲。
反思自己,无论是作为一名靠笔吃饭的宣传科工作人员,亦或是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每天的日常工作和学校布置的亲子共读,都时刻警醒着我们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遗憾的是,我上学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点。反而是从事宣传工作后,被工作压力推动着被迫写作时,因强烈感受到胸中无墨带来的巨大压力,才迫使自己开始主动读书。
值得庆幸的是,我终于在青年的最好时光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点。可前期的阅读过程却并不容易,因为我把每本书都读的过于细致,反而断了阅读的兴致,总是长时间停留在第一章。意识到自己的阅读障碍后,我开始在网上搜索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快速的阅读一本书?如何高效的阅读一本书?……阅读后,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读书方法有问题。
网络中的大神们告诉我,读书要把它当朋友交,千万不要当圣旨,时间是有成本的,读书要捡对自己有用的部分看。用一句话表示就是,书读三遍,从大往小看。第一遍远观(略读),看主题、看口碑,评测一下自己是否要花时间去和这边书交流。第二遍近观(速读),用快进的方式整体浏览全书,看结构、看脉络,分清重点。第三遍细观(精读),选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反复看,仔细琢磨,并输出成自己的东西。
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我更坚信了读书带来的好处,我想,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不仅会抽时间读对自己有帮助的书籍,同时也会带动着自己的孩子们一起去读书。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愿早日遇见那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