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四川省将选树一批职工“五小”活动先进单位、“五小”活动先进班组、“五小”活动优秀成果。我局区调队、403地质队将申报“五小”活动先进班组;202地质队将申报“五小”活动优秀成果。按照要求,对申报单位将进行为期三天的公示(公示时间:8月17——19日)。如有异议,请予举报。联系电话:028——83221257。
四川省地质工会委员会
2022年8月17日
附:相关材料
区调队陈斌科普创新工作室
自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紧紧围绕着技术进步、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经济效益,以各级科研项目为载体,重点进行文旅地学理论研究活动;结合项目生产需求,主要从文旅地学技术服务、文旅地学创意产品开发和自然教育与定制旅行等方面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三年来,已确立创新课题16项,其中已完成创新课题9项,已发表论文22篇,已出版科普著作3本,已登记软件著作权2项,已获奖4项,已注册商标1项,正进行申报发明专利1项,产生了较为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主要活动有:
2018年至2020年,以雷琼世界地质公园和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技术服务工作为载体,组织团队研发“一种网络信息化处理平台及控制方法”并进行申请发明专利(已公开),本发明通过自然公园合作伙伴的遴选和管理,规范自然公园经营销售秩序、深化科学研究深度、强化科学普及力度、延展地学教育纵深、加强企业及社区参与度,充分整合资源,实现全域旅游、全域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并创造就业,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020年至2021年,组织团队在省科技厅立项“基于地学科研科普成果利用的儿童地学科普丛书编制研究(编号2020JDKP0067)”,完成了“地球小匠探索世界系列图书”(书号ISBN 978-7-5410-6987-1,含《地球的前半生》、《通往地底的溶洞》、《假如恐龙生活在现在》3册);同时完成自主创新的“地球小匠”商标品牌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注册;期间还与成都墨池书院小学合作,在校区内共建地学科普教室和科普廊道,为在校学生创建地学科普场地,增强自然科学氛围,获得了在校师生的广泛喜爱。
2021年,组织团队参加首届“双城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设计大赛,研发的《红色研学路 共谱三农情——川渝·红色研学乡情五日游》创新设计了特色化、标准化、示范性乡村旅游线路产品,丰富研学旅行项目旅游产品,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
403地质队张建东大师工作室
张建东钻探技能大师工作室于2020年正式成立,为四川省技能大师工作室,主要组织人员进行钻探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科普培训等相关工作。工作室选拔优秀钻探技术人才组建了研究团队,配套建设了与钻探相关的泥浆实验室、堵漏实验室、钻具实验室、制样间、样品陈列室等,相关测试仪器30余台套。
工作室将目光投入到国际国内先进装备及技术研发上来,瞄准超3000m特深孔进行科研攻关,成立了科研课题“电动顶驱钻探装备配套及成井工艺关键技术研究”核心团队,包含子课题:1、电动顶驱钻探装备配套研究;2、深孔绳索取心钻探堵漏技术研究;3、深孔绳索取心复杂地层泥浆护壁技术研究。
电动顶驱钻探装备是利用变频技术控制驱动永磁电机的新型装备,在精确控制、效率提升、能耗降低、操作安全、降低劳动强度等方面优势突出,其通过手柄、按钮、旋钮、触摸屏操作,可为地质岩心钻探实现数字、高效、节能、智能等操作提供可能。该型钻机市场应用刚起步,其在3000m以上特深孔取心钻探上有望弥补第一代立轴式钻机及第二代全液压顶驱钻机诸多技术不足问题。电动顶驱钻探装备需要配套绳索取心工艺,厂家提供的技术配套方案并不完善,加快新装备与绳索取心深度融合,从核心技术参数及应用安全方便等方面联合生产厂家、使用单位进行研发定制,同时配套钻探堵漏和泥浆护壁等成井工艺关键技术,将对新装备推广于岩心钻探行业具有重要意义。
工作室提交了多个专利,已授权的专利包括:一种半合式瓷砖质可测堵深缝隙模拟装置(ZL202022176592.6)、一种钻孔堵漏小球外壳成型模具(ZL202122620483.3)、一种履带式多功能机械式岩心钻机(ZL201920823850.X)等,进入实质审查阶段的专利包括:一种多模式测试钻探堵漏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一种基于钻孔灌浆材料的抗水侵评价装置及评价方法、一种水基钻井液触变性改良剂及其应用、一种钻孔堵漏小球及其制备方法等。课题部分研究样品进入工程试用阶段,对泥浆材料及钻进工艺进行一系列小革新、小建议等已通过技术指导教于相关钻探人员,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多篇研究成果论文已通过杂志社出版。
工作室负责四川省地质学会钻探工程专业委员会日常管理及学术交流工作,组织了第十一届换届会暨学术交流会,其主要成员张建东当选名誉主任委员、张济礼当选主任委员、王志祥当选秘书长,2022年已出版省钻探工程学术论文专刊。四0三队与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工作室具体负责两所高校每年定期地质工程类专业学生认识操作实习工作,并对其进行钻探工程科普。
202地质队成果简介
氯化钛尾渣资源综合利用研究项目为四川省非金属矿业研究院实验基地实施的具体中型实验项目之一,实验基地位于长宁县龙头镇原宜宾市长顺竹木有限责任公司厂区内,占地约52亩,充分利用原宜宾长顺竹木公司的建(构)筑物,在现有的建筑框架下,建设氯化钛尾渣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项目研究原料为企业氯化法生产钛白粉生产线产生废弃物,采用湿法分选对原料进行分离。研究以重力分选设备为主,所有研究过程均在车间、管道及密闭装置内存贮、加工、流通,试验过程辅助外加料仅为水,不外加其他化学药剂。所有原料与水经制浆-重选工艺后形成精料、尾料和尾水。精料为人造金红石,经自然滤水达到含水量要求后待利用,其进一步深加工产品可用于制造高亮度纸,食品、化妆品、药品及许多消费产品(如牙膏)中的颜料,制造耐火陶瓷,制造油漆和生产钛金属等。尾料中主要成份为石油焦,经检测具有一定发热量,可以用于砖厂等需热企业部分替代燃料或其他用途。尾水为高氯水,氯离子未饱和时循环至制浆、重选等环节,氯离子未饱和后送盐业公司处理。
项目通过对氯化钛尾渣资源综合利用的实验研究,以实现氯化法生产钛白粉生产线产生废弃物100%综合利用,且利用过程无扬尘、无废渣、无废气,噪声可控,废水回收利用。为企业减轻环保压力,从而释放巨大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