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四川省地矿局
向地球深部进军,在“死亡之海”探寻能源之光——记塔里木时频电磁勘探项目
来源: 第九地质大队 作者: 周玉金 编辑:王丽 发布时间: 2025-11-25

这里,是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万里黄沙,吞噬生机;酷暑严寒,轮番拷打着每一寸土地。然而,就在这片“死亡之海”之下,却蕴藏着关乎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资源。我们的时频电磁勘探项目,在此扎下营盘,展开了一场与自然较量的深地“问诊”。

挑战,是这里唯一的“路标”

极致的跨度,是无路之路工区东西绵延逾250公里,南北跨越超100公里,推土机在沙丘间硬生生“犁”出500多公里的生命线,相当于在成都与重庆之间,铺就一条完全由沙构成的往返通道。重型卡车载着数十吨设备,在松软变幻的沙路上艰难前行,每一公里都意味着与流沙的新一轮角力。

孤岛勘探与漫长补给线测线分散,转场频繁。最偏远的1线位于沙漠腹地,仅推路至起点就耗时7天。每隔约15天搬迁一次驻地,每一次补给都如远征——补给车在沙海中以20公里时速颠簸前行,最远一趟往返需整整4天。风沙一夜便可掩埋来路,每一次出发,都是一次对方向与意志的双重考验。

淬炼意志的极端气候八月开工,午间地表温度常达五六十摄氏度,步行布设一个测点便需20分钟,汗水落地即蒸。而深秋气温骤降至冰点,寒风裹挟沙粒如刀锋般刺骨。在短短数月,人与设备共同承受着从酷暑到严寒的极限循环。

信息孤岛中的纯粹坚工区深处,手机与网络信号全无,通讯仅靠卫星电话与对讲机维系。当外界的喧嚣被彻底隔绝,我们得以全神贯注于仪器屏幕上每一次信号的起伏,聆听来自地球深部最真实的“心跳”。

突破封锁,捕捉来自深地的信号

项目组抵达后迅速成立技术攻坚小组,针对沙漠地区接地系统展开反复试验。初期采用“膨润土+工业盐+铁网”方案,先后往AB两极拉进去几十方水,供电电流难以突破35A,接收端几乎无信号响应。经多次实地勘查,团队发现低洼处长有红柳、芦苇的区域地下3–5米富含水系。在严格遵循测线与AB方向夹角≤3°的技术要求下,团队不断调整发射点位,最终采用“铝板+工业盐+湿润沙土覆盖”的接地系统,将电阻降至约10Ω,供电电流提升至60–70A,成功破解沙漠接地难题。

随后,团队聚焦于捕捉来自数千米地下的微弱信号。在巨厚沙层覆盖下,近地表效应较弱。经设备一致性测试与收发距调试,最终将收发距设定在7–8公里,每个测点布设多个不极化电极。通过WLF complex System时频电磁数据处理系统分析,曲线形态良好,成功接收到来自地下8公里以上的Ex电场分量数据。

至此,我们终于突破了沙漠的“信号屏蔽”,清晰捕捉到来自地下七八千米的有效电磁响应。这些数据精准揭示了深部油气储层的电性特征,为后续勘探提供了可靠依据。此次突破不仅验证了时频电磁法在沙漠极区的适用性,也标志着塔里木深部能源勘探迈出关键一步。

成果,是给所有付出最好的回答

尽管困难重重,我们矢志不渝。在塔里木盆地塘古坳陷的勘探中,团队成功获取了高质量的时频电磁数据。目前,经精细处理与解释,已基本查明工区地质构造格架,对深部地层结构形成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为后续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也为叩开塔里木盆地能源宝藏之门提供了坚实的地球物理支撑。

风沙,磨砺了我们的意志;艰苦,彰显了我们的担当。塔里木时频电磁勘探团队,以脚步丈量沙海,以数据解读深地,在“死亡之海”写下新时代勘探者的无悔篇章。

相关推荐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人民北路一段25号
电话:028-83232612
事业单位 政府网站找错
  • 微信微信
    微信二维码
  • 微博